臺灣客家戲劇是臺灣傳統表演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展現了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
客家戲曲依其形式不同分成兩類:一為屬小戲性質的「三腳採茶戲」;另一則為大戲性質的「客家大戲」。其中屬於小戲的採茶戲所以稱為「採茶戲」,主要是因其腔調為「採茶調」,從而得名。大體而說,客家戲的特色,主要在於在其獨特的唱腔與曲調。客家戲所唱的,是以流傳在客家地區客家人耳熟能詳的山歌與小調為主。客家山歌與小調是客家戲劇的基礎。從「山歌」到「採茶唱」(或稱「茶籃燈」),再發展到「三腳採茶戲」,這三個階段就是臺灣三腳採茶戲的形成過程。
採茶戲是客家戲劇的代表之一,起源於農村採茶生活,內容多以勞作、愛情和生活趣事為主題,生動反映客家人的質樸與幽默。採茶戲的唱腔清新流暢,配以簡單的樂器伴奏,極具地方特色。漢劇則是一種較為正式的戲劇形式,結合了古典戲曲的表演技藝,常以歷史故事或傳奇題材為主。
客家戲劇不僅是娛樂形式,也承載著教育和文化傳承的功能。近年來,為了保存與發揚這項藝術,政府與民間積極舉辦演出和推廣活動,並將現代元素融入表演中,讓客家戲劇更具吸引力,成為臺灣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