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年度施政績效

發布日期:109-03-19

更新日期:109-03-19

108年度施政績效

客家委員會

108年度施政績效報告

公告日期:109年3月19日

壹、前言

一、本會為我國中央級客家事務專責主管機關,以振興客家語言文化為使命,108 年度施政計畫之策訂,係依據總統的客家政策主張及107年1月31日修正施行之客家基本法,重建母語普及的客家社區;積極找回客家觀點的歷史詮釋權,建構屬於全民共享的客家歷史記憶;並以「文化加值」策略發展客家經濟,讓生活、文化、生態、產業形成有機連結;據此,本會致力開創客家文化價值,共創主流新典範,整體營造客語薰陶環境,確保客家語言、文化永續發展;透過藝文能量累積,活化在地產業,打造全臺客庄亮點;運用網路、數位行動等新媒體載具,活絡客家傳播,提升外溢效果;同時,積極拓展客家國際深度交流,多元展現臺灣文化內涵,以創造下一個客家的美好年代!

二、本會依據行政院108年度施政方針,配合中程施政計畫及核定預算額度,並針對經社情勢變化及本會未來發展需要,編定 108 年度施政計畫,其目標如次:

(一)建立客語推廣機制,營造友善客語生活環境。

(二)創新客家文化價值,共創主流文化。

(三)推動客庄創生及促進觀光發展,繁榮客庄經濟。

(四)打造慢活客庄示範場域,逐步拓展全臺客庄。

(五)提升客家傳播質量,傳遞客庄在地能量。

(六)推動國家級客家在地知識,整合並擴大客家學術能量。

(七)促進臺灣客家及青年國際交流,推動成立國際客家組織。

(八)強化北館(臺灣客家文化館)、南園(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定位,深化文化扎根與在地連結。

三、本會為求慎重,由本會范副主任委員於109年2月26日召開檢討會議,逐一檢視各項目標推動成果,以確立本會施政績效報告內容。

貳、機關105至108年度預算及人力

一、近4年預、決算趨勢(單位:百萬元)

年度

預決算

105

106

107

108

普通基金

(公務預算)

預算

2,551

2,779

2,472

2,921

決算

2,507

2,742

2,458

2,907

普通基金

(特別預算)

預算

-

27

761

803

決算

-

27

704

786

特種基金

預算

-

-

-

-

決算

-

-

-

-

合 計

預算

2,551

2,806

3,233

3,724

決算

2,507

2,769

3,162

3,693

*本施政績效係就普通基金部分評估,特種基金不納入評估。

二、預、決算趨勢說明

(一)預算部分:

1、105年度較104年度減少3,900萬元,主要係減列客家特色產業創新發展計畫等社會發展計畫及公共建設計畫等經費。

2、106年度較105年度增加2億5,484萬元,主要係增列客家語言深耕計畫等社會發展計畫及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客家浪漫臺三線等經費。

3、107年度較106年度增加4億2,780萬元,主要係增列客家傳播行銷計畫等社會發展計畫及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客家浪漫臺三線等經費。

4、108年度較107年度增加4億9,061萬元,主要係增列客家傳播行銷計畫等社會發展計畫及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客家浪漫臺三線等經費。

(二)決算部分:

1、105年度預算執行率98.28%,預決算比較賸餘4,385萬元,主要原因係撙節支出及標餘款所致。

2、106年度預算執行率98.69%,預決算比較賸餘3,687萬元,主要原因係撙節支出、人員缺額尚未進用及標餘款所致。

3、107年度預算執行率97.8%,預決算比較賸餘7,096萬元,主要原因係撙節支出及標餘款所致。

4、108年度預算執行率99.2%,預決算比較賸餘3,115萬元,主要原因係撙節支出及標餘款所致。

三、機關(含所屬)實際員額(近4年資料)

年度

項目

105

106

107

108

人事費占預算比例(%)

(人事費/預算數)

6.73%

6.29%

6.90%

6.21%

人事費占業務費比例(%)

(人事費/業務費)

13.44%

12.99%

13.75%

12.44%

職 員

104

109

109

110

約 聘 僱 人 員

33

37

37

37

警 員

0

0

0

0

技 工 工 友

8

7

8

8

合 計

145

153

154

155

*警員包括警察、法警及駐警;技工工友包括駕駛;約聘僱人員包括駐外僱員。

參、推動成果具體事蹟
一、建立客語推廣機制,營造友善客語生活環境(影片資料詳如108-1108-2)(一)鼓勵全民參與客語認證,參與人數創新高
1、多元推廣客語學習、鼓勵參與客語能力認證,並因應特殊需求提供團報在地認證服務,客語能力初級認證連續2年報名人數突破新高,皆逾1萬5,000人報名參與,提升客語能見度。
2、鼓勵幼童於黃金關鍵時期學習客語,並接地氣順應民意提供「在園認證」服務,提升幼童應試便利性,幼幼客語闖通關認證連續2年破萬位幼童參與,108年計1萬2,416位。
3、為鼓勵客語回歸家庭日常生活中使用,誘發家庭成員共學客語之動機,進而傳承客家文化,並增進聽、說客語的自信與榮譽,發展客語生活化之學習環境,舉辦「108年度客語家庭表揚活動」,營造家庭傳承客語之目標。分別於北、中、東、南4區舉辦「108年度客語家庭表揚活動」,符合表揚資格之1,292個家庭,計有834個家庭出席表揚活動(北區221個、中區333個、東區69個、南區211個)。

   

鼓勵客語回歸家庭辦理客語家庭表揚活動

 (二)推廣客語為教學語言,大幅提升學校客語教育比例

1、家庭是學習語言的第一個環境,也是最重要的環境,目前相關的研究顯示,母語沉浸式教學已經被公認為是復興母語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藉由營造以客語為主要使用語言的情境,提供學童全客語的學習環境,提升師生接觸客語頻率,為擴大辦理效益於108年5月20日續與教育部會銜發布「客語沉浸式教學推動實施計畫」,創造師生及同儕間以客語為日常生活溝通語言。108學年度擴大計11縣市、89校(園)、202班、4,463位學童參與,較107學年度81校(園)、171班、3,713位學童參與,增加8校、31班、750位學童,以自然習得方式,逐步讓客語成為生活語言。

2、另配合12年國教課綱深化客語教育,推辦「客語結合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實施計畫」,鼓勵各校於正式課程中,結合沉浸式客語學習,以互動、生活化的學習方式,將客家文化植基於現代生活;108學年度計擴大補助12縣市、65校、433班學生參與,較107學年度11縣市、52校、291班學生參與情形,成長幅度近5成,增加學生學習客家語言文化之頻率,並讓各族群有機會接觸客家。

3、輔導高雄市美濃區吉東國民小學成立全國第一所客家實驗學校,以「客家」文化為概念,規劃適合「客家」孩子的學習需求,藉由實驗教育課程,讓學生找回對客家文化的喜愛及熱情,讓客家人的生活文化應用在生活中,並透過學生廣度涉獵深度探索,將融合過的文化知識,內化成為屬於自己的文化涵養及生活經驗,讓吉東學童對客家文化高度認同、與社會結合,並與世界接軌,連結全球客家展現客家全球移動力。108學年度新生入學人數計21人,占全校學生數1/4以上。

   

高雄市吉東國小成立客家實驗學校

高雄市美濃國小推辦客華雙語教育

(三)創造客語使用環境,確保民眾講客權利

為營造客語之使用環境,使客家人口聚居地區以客語為通行語,俾於日常生活廣泛使用,依客家基本法制定「客語為通行語實施辦法」,據以推動政府機關(構)、民間企業及團體共同營造友善客語使用環境,促進客語服務普及性;並培訓客華語、客英語、客日語、客閩語口譯人才,藉以擴展客語在各專業領域的使用性。另開創先例首度與苗栗縣議會及縣政府合作,於議會殿堂使用客語答詢,讓客語邁入公共領域,進而提升客語尊榮感。

 

本會與苗栗縣合作推動議會答詢使用客語

 (四)跨域合作擘劃客語師資培育藍圖

依據客家基本法第12條規定,與教育部共同研擬及發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客語師資培育資格及聘任辦法」,爭取客語師資權益,並積極與各地方政府(如桃園、新竹、苗栗等)溝通優先進用通過客語能力中高級認證之合格教師或教保服務人員事宜,確保客語教師任教權,提升本土語教師教學地位。

(五)締造客家語文基礎建設

為永續保存客家文化、呈現客語的全貌,本會自106年起建置臺灣客語語料庫,將文字及語音數位化,創建臺灣第一個本土語言語料庫,迄今蒐集四縣(含南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等腔調客語書面語料達500萬字、口語語料達10萬字,並完成語料庫斷詞系統、權威詞控管系統及後臺管理系統雛型,加速客語進入智能發展行列,為客語傳承開啟新時代藍圖。

 

建置臺灣客語語料庫第一階段成果發表

二、 創新客家文化價值,共創主流文化(影片資料詳如108-3108-4108-5108-6)

(一)推展客家文化藝術,呈現客家文化多元風貌

1、辦理補助客家學術文化活動:補助地方政府、國內民間團體及公私立各級學校計626案;辦理「108年推展客家學術文化活動訪查計畫」150場次,實地了解補助單位辦理情形。

2、辦理「2019客家美展」,以「心景/新境」為策展主軸,從歷史整理的角度出發,全面搜羅當代傑出客籍藝術家的創作風貌及表現,包括油畫、水彩、膠彩、水墨、雕塑、陶藝、版畫、複合媒材及數位多媒材等類型,邀請來自全臺各地112位客籍前輩、中生代及新生代藝術家共同參展,展出逾150件作品,於108年5月17日至7月3日止,在國立中正紀念堂、苗栗臺灣客家文化館、屏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共展出3場次。

3、辦理「美濃鄉思情-曾文忠邀請展」,曾文忠老師以美濃老街、美濃河、美濃田園故事三種面貌的畫作,記錄不同時代下的美濃鄉土情懷與歷史痕跡,本次展出共47件油畫與水彩作品,於108年7月13日至8月7日,在國立國父紀念館博愛藝廊辦理。

4、辦理「浪漫客庄攝影展」,邀請國內外22位攝影家,包含客家重量級的葉裁老師、梁國龍老師,及國際攝影家法國Hervé Bernard(艾飛 貝納)、Martial Verdier(馬歇爾 維迪耶)、韓國吳宰赫、日本熊谷俊之、馬來西亞張榮欽與胡航生、印尼Agatha Bunanta、泰國Wei Fu、香港曾嘉樂及澳門郭向新等,其中Hervé Bernard為知名攝影家與坎城短片導演,並獲國際影展肯定。攝影家們在桃園、新竹、苗栗及臺中28鄉鎮市區,用細膩的視角,將客家人文做了最新的詮釋,從客家先民拓荒走過的歷史軌跡、耕作智慧、無形文化資產的表演藝術、技藝、到現代客庄的常民生活,採擷豐富的客家人文影像,並精選150件作品,於108年12月26日在二二八和平公園舉辦首展。

 

2019客家美展

 

 

美濃鄉思情-曾文忠邀請展

 

浪漫客庄攝影展

(二)扶植客家藝文團隊及創新發展客家藝文,厚植客家文化生命力

1、辦理輔導藝文團隊成長計畫,108年度補助48個客家藝文團隊,提升藝術表演能力,培植客家藝文人才,並提供展演平臺。

2、辦理2019精緻客家大戲《潛園風月》巡演活動,由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擔綱演出,於108年7月13日至10月18日,在苗栗、臺南、新北、臺東、桃園、新竹、臺中及高雄等8縣(市)巡演8場次。

3、辦理「臺灣歌舞劇《藍彩霞的春天》」,改編李喬老師同名文學作品,重現書中60、70年代的臺灣風華歲月,並首度採用客語、閩南語、華語、原住民族語、手語等5種溝通語言,結合現代聲、光、影音先進科技與舞臺藝術,讓觀眾現場體驗及感受李喬老師深具內涵的文學世界,分別於108年11月9日、12月21日在苗北藝文中心及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2場次,約2,100人次觀賞。作品反映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把受到壓迫凌辱和自我反抗真實片段搬上舞臺,以歌舞劇方式展演。

4、辦理「文學音樂劇場-築詩·逐詩」,本劇以曾貴海醫生詩文為主要創作藍本,透過音樂、舞蹈及多媒體重新詮釋,展現客家詩文之美與對臺灣土地的情感,由本會及新古典室內樂團共同製作,於108年1月5日至6日及9月21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出2場次及衛武營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戲劇院演出1場次,共計約4,960人次觀賞。

5、辦理「客家舞臺劇《諸葛四郎》」,紙風車劇團改編自本土漫畫家葉宏甲先生的作品,劇中結合多媒體動畫、華麗歌舞、快節奏的武術,緊張刺激的推理,與真摯感人的親情,搭配演員與現場觀眾的互動,是一部全年齡皆可以共同欣賞的客家舞臺劇,分別於108年4月6日、7月20日、10月10日及11月29日,在高雄美濃國中、苗栗巨蛋體育館、彰化縣二林中正國小、新竹孔廟前廣場共演出4場次,共計約1萬3,400人次觀賞。

 

 

2019精緻客家大戲《潛園風月》巡演活動

 

臺灣歌舞劇《藍彩霞的春天》

 

文學音樂劇場-築詩·逐詩

 

客家舞臺劇《諸葛四郎》

(三)跨域型客家文化活動,提升客家文化能見度

1、辦理「2019客家桐花祭」主題音樂會活動,於108年4月20日及4月27日,在苗栗臺灣客家文化館、竹北林家祠舉辦「聽見桐花音樂會」及「四月踏雪音樂會」,邀請國內外的遊客一同賞桐花,也來聆聽客家音樂饗宴,共約2,500人次參與。

2、辦理「2019第54屆六堆運動會」活動:開幕典禮於108年3月16日假屏東縣立內埔國民中學舉行,本屆賽事計286隊報名參與,各項運動賽事、趣味競賽、藝文晚會及閉幕典禮等業於3月16日、17日圓滿辦理完竣,合計約2萬5,100人次參與。

3、首度辦理「客家歌謠交流觀摩賽」,透過客家社團成果展演,促進地方客家鄉親凝聚客家情,也鼓勵長期耕耘客家歌謠的社團與長輩們,跨區交流一同站上臺,108年10月26日至11月24日辦理南區、北區、中區及東區4場賽事,共約332隊6,541人參賽。

4、 辦理108年度客家傳統戲曲收冬戲:補助高雄市等12個鄉(鎮、市、區)及景勝戲劇團等9個劇團,自108年10月6日至12月22日於高雄、苗栗等9縣(市) 巡演12場次,合計約1萬100人次觀賞。

5、辦理「2019臺灣客家音樂節」系列活動:「2019臺灣客家音樂節」在108年11月30日起跑,持續一整月於全國5縣市展開系列演出,有傳統客家八音的拚場與匯演,以及融合客家元素的流行音樂、爵士音樂、三六九交響樂、內灣鐵道時光、阿卡貝拉比賽、合唱客家比賽等,一系列音樂活動以多樣化的元素呈現全新的客家音樂風貌,相關系列活動如下:

(1)「【沿途】黃連煜2019亞洲巡迴演唱會」臺北場。
(2)「陳永淘頭擺的事情22週年音樂會秋冬巡迴新竹場」活動。
(3)2019東區秋季國際爵士音樂節活動7場次。
(4)2019客家合唱比賽。
(5)浪漫臺三線客家音樂地圖音樂會。
(6)「HAKKA WHAT FESTIVAL客庄鐵道時光」活動2場次。
(7)「客家八音拚場及與匯演」臺北場及美濃場活動。
(8)《台灣客家369樂章》世界首演音樂會。
(9)「《四月望雨》華人女性作曲家風情畫」活動。
(10)2019客家流行音樂大賽。
 

《客家歌謠交流觀摩賽》

《2019臺灣客家音樂節》

(四)輔導地方客家節慶活動,永續發展客家文化

辦理「2019客庄十二大節慶」:遴選出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南投、雲林、高雄、屏東、臺東及花蓮等10縣(市),13個具客家文化歷史代表性的節慶活動,並建置客家節慶網站整體宣傳。

三、推動客庄創生及促進觀光發展,繁榮客庄經濟(影片資料詳如108-7108-8)

(一)復興工藝,擾動地方,鼓勵青年回流:透過資源挹注建立客家生活工藝傳習機制,遴選8項代表性工藝,為傳統工藝注入新能量並推動客家工藝復振;另推動臺三線村里文化地圖及村徽設計推廣,遴選21個地方團隊,透過擾動與地方共創,繪製出具村里代表意義之文化地圖及村徽,體現「地方創生」精神。

 

邀請日本社區設計大師-山崎亮與台三線社區團隊,以工作坊形式共同討論台三線相關議題。

(二)人文地景轉譯行銷,帶動地方經濟:辦理浪漫臺三線藝術季系列活動,與桃、竹、苗、中4縣市政府共同合作推辦,透過藝術表演或展覽等形式,演繹客庄人文風采及瑰麗景緻,藉由設計及藝術轉譯客家文化及客庄之美,吸引超過50萬人次參與及到訪臺三線,創造經濟產值達10億元。

 

浪漫臺三線藝術季開幕活動-凱道內山日

「千人坐柿曬恩愛」大合照

(三)文化策略加值,提升整體發展:辦理客庄地方創生優惠貸款及推動地方創生輔導團機制,完成輔導訪視並提供意見及轉介其他資源之企業計35家,共計協助70家客庄企業持續於客庄深耕經營;另輔導客庄產業及團體並提供相關資源協助計27家,輔導產業面向包括農特產品產銷、文化藝術展演、旅遊行銷、偏鄉照護及特色產品包裝等工作。

(四)推動國際觀光,創新旅遊模式:

1.拓展國際觀光客源:推動10大客庄小鎮及8大景點,結合日本及國內對接旅行社,開發臺三線客庄新遊程,另與旅行社共同推出「Mini Tour & FIT自由行」,另為拓展新南向觀光旅遊市場,邀請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旅行社業者及媒體踩線,推廣客家人文、特色美食、文化古蹟、觀光景點、民宿及農場體驗,結合臺三線上知名大型主題樂場等異業結盟合作,招攬新南向客庄觀光新客源。

2.推展客庄觀光國際行銷:辦理2019年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Tour de Taiwan)Stage 3「浪漫台三線站」國際菁英公路長途賽,並透過國際轉播媒體 FOX Sports、Euro Sports等國際體育台20國語言轉播,提升臺三線的國際能見度。

3.辦理「臺三線客家名物選拔活動計畫」,藉由國外旅客來臺消費角度,評鑑商品價值、特色、設計與品質,發掘臺三線魅力名物,進而達到發展客庄產業、振興在地品牌,促進觀光行銷之目的。

4.參加2019年「臺中國際旅展」、「高雄旅行公會國際旅展」、「台灣美食展」及「ITF臺北國際旅展」等國內展及「香港國際旅展」、「新加坡秋季旅展」及「日本旅展」等國外展,藉以行銷客庄之美。

5.邀集臺三線周邊大型觀光產業及客庄社區青年團體,籌組「臺灣浪漫客庄旅遊發展協會」,建構客庄觀光發展產業聯盟交流平台,協力打造浪漫臺三線客庄觀光產業契機,並與德國羅曼蒂克大道、韓國大邱觀光協會、日本愛妻家協會共同簽署觀光交流合作備忘錄(意向書),期共享國際觀光旅遊資源,促進客家文化躍升國際舞台。

   

浪漫臺三線客家名物選拔活動記者會-針對外國觀光客舉辦的臺三線「客家名物」票選活動。

2019年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

浪漫台三線站,邀請全球七大洋五大洲30個國家20支自由車國際好手勁旅競逐。

   

「臺灣浪漫客庄旅遊發展協會」與德國羅曼蒂克大道、韓國大邱觀光協會、日本愛妻家協會共同簽署觀光交流合作備忘錄(意向書)。

「2019年台灣美食展」-南港展覽館,以「3.6.9客庄好味緒」與「客家必吃節慶美食」為主題特色。

四、打造慢活客庄示範場域,逐步拓展全臺客庄(影片資料詳如108-9)

(一)多元面向培育客家產業人才:

1.辦理「客家等路大街」電子商務巡迴講座,強化客家特色產品業者電子商務虛實整合行銷能力,於客家重點發展區域辦理客庄產業電子商務經營模式及社群行銷課程。

2.推辦「推動特色產業人才培育及創新加值計畫」: 辦理導覽解說培訓、客家傳統美食及藍染體驗等相關人才培育班,引入青年的活力及創意活水,以活化客家產業。

3.辦理「推動客庄地方創生輔導作業」,藉由專家會議、現場輔導及相關推展工作,以帶動客庄地方創生相關事業發展,賦予客庄產業新動能。

 

推動特色產業人才培育及創新加值計畫-客家傳統美食及藍染體驗等相關人才培育班

(二)輔導客家聚落空間保存及發展再利用:

輔導地方政府推動客家聚落保存及發展再利用,落實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政策,核補「桃園浪漫臺三線客家文學之母-鍾肇政文學地景環境形塑計畫」等客庄聚落空間保存再利用計畫等。

 

「桃園浪漫臺三線客家文學之母-鍾肇政文學地景環境形塑計畫」帶動龍潭之文化經濟與觀光產業發展

(三)協助完成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

積極鼓勵地方政府主動提案辦理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計畫,並結合相關專業工作者協助推動,核補「桃園市浪漫臺三線國家自然步道主軸線環境整備工程」、「崙坪地景文化園區-客家工藝聚落」等。另為凸顯在地之人、事、地、產、景之共生發展,推動地區活化之相關策略與營造作法,辦理7場次分區研習營與觀摩分享會,透過不同地區活化形態的認識,開展與連結對於客家城鄉發展的認知,並瞭解在地產業特色與人文資產展示和形塑的方式,使其能長期、永續推動在地經營與活化。

   

崙坪地景文化園區-客家工藝聚落,以舊建築修繕及再利用為原則,體現客家文化精神,傳達客家愛物惜物及循環利用,讓客家居民有優質活動場域。

(四)輔導客家文化設施活化經營:

協助客家文化設施活化經營相關之藝文表演、文物展覽、研習、營運管理等事項,核補「客嘉年華、藝起玩樂」、「浪漫臺三線-2019桃園市客家文化館假日廣場推廣暨館舍活化計畫」、「108年度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活化經營計畫」等,協助地方文化及產業館舍結合社區、企業等民間資源多元化經營,提升民眾參訪意願,帶動地方文化及產業發展。

             

五、提升客家傳播質量,傳遞客庄在地能量(影片資料詳如108-10108-11108-12108-13)

(一)講客電臺雖於106年開播,仍持續精進與建置,108年度不僅持續維運講客廣播電臺之節目製播、聽眾意見蒐集、節目調整精進及廣播人才培訓等作業外,1月起擴大收聽範圍涵蓋全臺灣九成,復因應客庄多處近山地區,爰在實地場強測試後辦理第3期補隙站建置工程,全臺已達10座發射站,不僅拓展講客電臺收聽範圍更兼顧訊號品質,全面落實總統政見;另講客電臺「客家妹來打卡」節目,主持人陳明珠,榮獲第54屆廣播暨電視節目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為講客電臺奪得首座金鐘。

 

「客家妹來打卡」節目,陳明珠榮獲第54屆廣播暨電視節目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二)為落實建立客家廣播專屬頻道及各傳播媒體之利用,保障客家族群傳播權益,讓客家媒體公共化,建立客家傳播永續發展之基石,推動成立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歷經組成董監事遴選小組、推選董事長、總經理,成為財團法人法施行後政府機關第1個成立之財團法人,同時亦為本會首次成立法人,無前例可循且政策影響長遠、牽涉範圍廣,在人力短缺情況下,辦理對外進行社會各界溝通、對內溝通協調各部會意見,終能完成設立。
   

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第1次董事監察人聯席會議及揭牌照片

(三)製播「第54屆六堆運動會」、「2019客家桐花祭」、「108年度客語能力認證初級考試」、「舞台劇1895火燒庄:最後抉擇」、「台三線影音簡介西班牙語版」、「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客庄秋冬旅遊」、「舞台劇藍彩霞的春天高雄場」、「2019台灣客家音樂節」、「苗栗火車頭園區」、「客家三六九」等宣傳短片,以多元創意,提升民眾對客家文化活動及相關政策之認識與好感度。另以「客庄三六九:台三線、六堆、台九線」的整體概念,於107年完成之首部曲「客家文藝復興:浪漫台三線」節目,108年4月至6月間擴大至長榮航空國際航線班機上播出,航線涵蓋歐洲、北美洲、亞洲及大洋洲等超過60個城市,使更多國際人士與客家鄉親感受台三線之美。108年10月「客家文藝復興:浪漫台三線」入圍新加坡亞洲影視學院獎「臺灣區最佳生活型態節目」,備受國際肯定。
 

《客家文藝復興:浪漫台三線》節目入圍新加坡亞洲影視學院獎「臺灣區最佳生活型態節目」,備受國際肯定。

 

製播宣傳短片:客家展葉開花《這條轉屋的路,我們一起》

 

製播宣傳短片:2019臺灣客家音樂節形象廣告

 
 
 

製播宣傳短片: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廣告-慢的浪漫

 
 
 

六、推動國家級客家在地知識,整合並擴大客家學術能量(影片資料詳如108-14)

(一)為厚植深耕客家知識體系發展,本會於108年度「客家知識體系發展研究計畫」徵件階段即以競爭型方式,結合本會施政目標,鼓勵學研機構研提跨領域、跨單位之整合型計畫,並藉由本會政策引導,推展具加值應用之研究議題。108年度獲本會補助之整合型計畫計有「桃竹苗客庄產業經濟發展之時空分析與比較」、「客家族群植物知識語言學習系統建置與AI應用」、「建構以族群為基礎的網絡治理架構:人、組織與社區」、「馬來半島南部河婆客家帶的族群關係」、「東部客家文化帶之文化社會政經特色及其變遷:以台九線花蓮四鄉鎮市為場域」、「重組客家:當代臺灣竹、苗都市客庄社會空間變遷」及「雲林縣詔安客家生態博物館的建構(二)」等7案整合型計畫(計26項子計畫),另有補助個別研究計畫55案,匯集學研機構及民間文史工作者,進行在地人文研究調查,深化本土人文知識基礎,推動跨科際知識應用,推展海外客家研究,擴大客家學術能量。

(二)協助推動學術界籌組「客家研究國際聯盟」,藉由整合國內客家學院及系所資源,由本會補助國立交通大學推動整合7個國家共計11個學術單位:臺灣包含本會客家學術發展委員會、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聯合大學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日本為兵庫縣立大學,印尼為佩特拉基督教大學,馬來西亞為馬來亞大學,新加坡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泰國為瑪希隆大學,以及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於108年12月10日邀請各國代表來臺,共同簽署「全球客家研究聯盟」備忘錄,建立國際客家研究人員通訊網絡,強化未來多邊合作之契機,活絡客家研究國際學者交流,並將聯盟執行單位秘書處設於臺灣。

 

「全球客家研究聯盟」在臺正式成立

 

全球客家研究聯盟LOGO-由國內外共7個國家11個學術單位共同組成

(三)為培植客家知識體系學術研究人才,鼓勵客家領域博士生專心投入客家研究,積極完成學業,本會先以試辦計畫方式由本會提供全時博士生獎學金,支持博士生安心、專心從事研究工作,藉以育成新一代客家人才。

七、促進臺灣客家及青年國際交流,推動成立國際客家組織(影片資料詳如108-15)

(一) 辦理全球客家會議及海外客家文化推廣活動:108年8月結合大洋洲客屬總會,於澳洲布里斯本舉辦「2019全球客家文化會議暨臺灣客家懇親大會在大洋洲」,集聚來自15個國家、約600人共襄盛舉。大會一大亮點即為135名客家青年踴躍參與,如海內外客家青年於現場辦理「臺灣青農海外聯展」,推廣客庄產業;「客家青年國際事務訪問團」團員協助大會接待、引導及晚宴展演;榮興客家採茶劇團青年於黃金海岸之精采演出,逾千位觀眾,現場掌聲連連。

   

全球客家文化會議暨臺灣客家

懇親大會在大洋洲,集聚來自15個國家、約600人共襄盛舉。

「臺灣青農海外聯展」於海外推廣

客庄產業,吸引眾多民眾選購,銷售一空。

(二)協助海外客家社團參與活動:辦理「海外客家行動灶下」活動,108年北美洲團與全美最大美術館之一─休士頓美術館合作辦理,結合客家美食與藝文,讓世界看見臺灣客家文化,8月於大洋洲紐西蘭奧克蘭及澳洲布里斯本、9月於亞洲日本、馬來西亞及泰國辦理客家美食與藝文推廣活動,首次到奧克蘭瑪堤波路小學(Matipo Primary Elementary),對國外孩童進行客家美食教作,讓學童認識食材「從花園到廚房」,並體驗製作有趣的客家料理,亦首次與長榮桂冠酒店合作,於亞洲泰國曼谷進行客家美食技術轉移,讓客家美食深耕並傳揚國外,並讓臺灣優質文化受到肯定,有助向主流藝文人士推廣我國文化,運用我國軟實力打入主流。

   

邱主廚聿涵於加拿大溫哥華擔任行動灶下示範講座,教做客家料理及傳授保存料理方法。

邱主廚寶郎於紐西蘭堤波路小學教授孩童認識及實作客家料理,孩童首次接觸客家料理,認真聽講學習。

(三)推展客庄南向國際交流合作計畫:108年補助3個團隊赴印尼山口洋、泗水、瑪琅及泰國合艾等客庄聚落,進行在地文化資源調查與雙向互訪,深化臺灣與東南亞客家之國民外交,帶動客家文化與國際交流。

   

補助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赴印尼山口洋進行客家文化田野調查採集、漂書計畫、山歌創作、客家獅及客家流民拳交流。

補助苗栗縣中原客家文化推廣協會前往泰國合艾,與泰國合艾客家鄉親、客家會館交流互動,協助開發文創商品。


 

高雄美濃愛鄉協進會由新住民身分的團長率新住民二代青少年,前往印尼泗水、瑪琅客庄進行客家藍染與印尼蠟染交流,製作「里印染拼」作品。


(四)推動國際組織及參與國際會議:「南部非洲臺灣客屬聯誼會」等8個客家社團,業於3月舉辦「非洲臺灣客屬聯合總會」成立大會;另業於6月參加「國際語言委員會協會(IALC)年會暨考察加拿大雙語政策」,楊副主委以客語發表「客語復振」專題演講,獲全場與會人士高度肯定;8月與大洋洲客屬總會合辦「2019年全球客家文化會議暨臺灣懇親大會」活動,進行相關議題報告;亞洲臺灣客家聯合總會於10月辦理「第三、四屆總會長交接暨客庄369觀光研討會」。

   

亞洲臺灣客家聯合總會10月於柬埔寨辦理「第三、四屆總會長交接暨客庄369觀光研討會」

「非洲臺灣客屬聯合總會」3月於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辦成立大會

(五)辦理臺灣與全球客家公共參與暨國際客庄交流活動:促成臺灣客家及青年深度參與國際合作交流計126人次。遴選13位優秀客家青年籌組「客家青年國際事務訪問團」,於8月赴大洋洲紐西蘭及澳洲進行國際事務文化交流及志願服務,有效提升渠等對客家的認同並拓展國際視野;10月辦理「海內外客家後生交流營」,匯聚45名平均年齡不到30歲、來自美國、韓國、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及臺灣的海內外客家後生,藉由藝術、人文、科技產業、客家料理DIY及客庄半日茶農體驗等豐富行程,增進後生對於客家淵源的自我探索與認識,培育客家後生國際交流合作事務人才。

   

首屆辦理「海內外客家後生交流營」,匯聚海內外客家青年踏查與探索客庄。

「客家青年國際事務訪問團」赴大洋洲進行國際事務文化交流及志願服務。

八、強化北館(臺灣客家文化館)、南園(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定位,深化文化扎根與在地連結(影片資料詳如108-16108-17)

(一)推動客庄文化調查與徵集、厚植客家文化典藏

1.推展客家文化資源調查、相關主題調查研究與村史紀錄,強化客家文化學術基礎

(1)辦理馬來西亞、新竹芎林、苗栗三義、銅鑼及高雄甲仙、杉林等海內外客家文化資產調查計畫;進行探索乙未事件與人物相關物件,特定主題文資調查,並進行客籍文學家李喬、鍾肇政等人之口述歷史訪談,收錄相關重要文物文獻,以厚實典藏資源。

(2)辦理北部、中部、南部及東部等全國22個客庄「村史撰寫」計畫;另辦理「客庄常民生活影像蒐整計畫」,就生活、祭祀...等主題予以數位化及後製,計完成80部影像。

(3)辦理姑婆牌位、姑婆入祖塔、女性禮生等議題深度訪查及紀錄,108年以「宗族女性地位的提升《靈魂歸宿的自由。姑婆回家了》」,榮獲「108年度行政院性別平等深耕獎」殊榮;完成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合辦『右堆聚落』資料蒐集基礎調查計畫」案,運用於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遶尞右堆 跈亻厓行-右堆聚落展」特展展出;前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合辦「客家、巴色差會與太平天國」展前研究案,相關研究果成果並運用於該所辦理之「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特展。

   

性別平等議題-「姑婆牌、入家塚、女性禮生」在地觀點座談

   

展前研究成果運用-遶尞右堆 跈亻厓行-右堆聚落展

2.活化調查及典藏成果之運用

(1)廣泛徵集客家相關物件,新增「館藏品」484件及「典藏品」329件;運用實體典藏成果,辦理客家影像「攝相客特展」、客家蟲膠唱片「如膠似漆留聲客音展」等主題藏品展覽;辦理藥學詩人詹冰、文學家黃娟及107年度入藏物件捐贈展等年度捐贈展。

   

典藏成果之運用-攝相客特展

入藏物件捐贈展-詹冰物件展開展

   

典藏成果之運用-
如膠似漆留聲客音展

入藏物件捐贈展-
107年度入藏物件展示暨感謝儀式

(2)推廣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成果,將歷年家戶普查成果資料約23萬筆上傳資料檢索系統;整合數位典藏資源,建置「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辦理「看客展,講客話」、「閱讀客家‧辦證換好禮活動」、「借書有禮,借閱達人就是你」借閱排行榜,及客家字辭典主題書展等圖資中心推廣活動。

  

整合數位典藏資源-「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

(3)完成《始終璞玉-芎林鄉·上山下山》、《從埤塘到街市-湖口鄉·下北勢》、《左堆瓊珍-佳冬鄉·六根》、《翠玉蕉集-佳冬鄉·昌隆》等4本村史,完成「看見後山」張振岳攝影集,以及《六堆奇航蓋生趣》繪本(搭配華、客、英、日4種語言動畫光碟)等出版,深入瞭解客庄在地特色,推廣客語傳承。

村史出版-《左堆瓊珍-佳冬鄉·六根》、《始終璞玉-芎林鄉·上山下山》、《翠玉蕉集-佳冬鄉·昌隆》及《從埤塘到街市-湖口鄉·下北勢》等4本

 

   

繪本與發表會-《六堆奇航蓋生趣》

(二)推廣多元主題特展與展演活動

1.完成臺灣客家文化館常設展-「承蒙客家」開展,以「歷史客家」、「全球客家」、「常民客家」、「文化客家」及「公民客家」等五個面向重新詮釋客家文化。

   

常設展開展-臺灣客家文化館常設展「承蒙客家」

2.完成南北園區展示更新

(1)完成「山路彎彎─臺三線客家山林產業文化特展」、「心景•新境—2019客家美展」、「遶尞右堆跈亻厓行─右堆聚落特展」及針頭線尾客家情─客家織品服飾美學特展」等4案特展更新。

(2)與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合作辦理「與地圖的時空對話—國家檔案地圖中的故事」、與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葫蘆墩文化中心合作借展「記憶與重生—921展」,及邀請已故客籍陶藝師謝鴻達先生家屬,展出129件作品「陶雕之聲•木藝迴響—謝鴻達陶瓷工藝特展」等交流與邀請展計3案。

   

多元特展-「針頭線尾客家情─客家織品服飾美學特展」

   

多元特展-「山路彎彎─臺三線客家山林產業文化特展」

3.辦理節慶活動,讓民眾親近客家文化

(1)完成南北園區春節活動,分別吸引9萬7,461人次及3萬9,725人次參與。

   

臺灣客家文化館-春節活動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春節活動

(2)完成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秋收祭系列活動,呈現客家多元面貌,共吸引2萬508人次參與。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秋收季系列活動

(三) 拓展族群博物館館際學術交流,與國際接軌

1.於10月5日至6日與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及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假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合作辦理《2019百年往返:臺灣與日本客家研究之對話國際研討會》。

2.8月14日成功加入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團體會員,並於9月2日至9 月5日參加日本京都ICOM大會,於ICOM-ICR off-site meeting 專業委員會發表論文,擴展族群博物館專業組織交流面向。

   

學術交流-2019百年往返:臺灣與日本客家研究之對話國際研討會

   

擴展族群博物館專業組織交流-參與ICOM京都年會

(四)跨域整合及策略聯盟,多元及深耕在地的客庄文化

1.跨域整合及策略聯盟,多元及深耕在地的客庄文化

(1)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與「屏東人文生態休閒聯盟」合辦「518博物館日」、北中南國內旅展、「植樹節」活動及「2019屏東馬拉松」等4場次連結活動;結合在地產業(佳冬農會)及在地協會(茄冬文史協會、美濃獅山社區、美濃中圳社區及萬巒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等)辦理5梯次「客庄好尞好食」輕旅行,計187人次參與;辦理「2019 HAKKA POWER六堆客庄馬拉松」,計4,580名選手參與。

(2)臺灣客家文化館:與「苗栗人文生態休閒聯盟」合辦百年小學展遶山樂-苗栗人文生態休閒聯盟特展2場展覽;結合鄰近臺灣油礦陳列館、草莓文化館、藺草文化館等景點,辦理4梯次「文化×產業客庄一日輕旅行」,約290人次參與;辦理「客庄行尞杭菊健走」活動,共計555人參與,深入在地客庄文化產業。

在地連結、深耕客庄文化-2019 HAKKA POWER六堆客庄馬拉松

在地連結、深耕客庄文化-

518博物館路跑活動

在地連結、深耕客庄文化-

六堆客庄好尞好食輕旅行-美濃區

   

在地連結、深耕客庄文化-

「遶山樂-苗栗人文生態休閒聯盟特展」

在地連結、深耕客庄文化-

臺灣客家文化館-文化客庄一日輕旅行

   

在地連結、深耕客庄文化-

「客庄行尞杭菊健走」活動

在地連結、深耕客庄文化-

「客庄產業輕旅行」活動

2.結合客庄產業文化積極培訓志工及推廣客家文化體驗與環境教育

 (1)於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辦理環境教育親子課程17場,以及客庄傳統農業示範栽種、農事學堂、可食地景、火焰蟲復育等活動24場,計4,346人次參與;於臺灣客家文化館辦理環境教育親子課程186場次及文化體驗活動(「客家擔成長禮」及「食茶來尞」)2場次,計8,714人次參與;兩園區共計1萬3,060人次參與。

(2)為提升志工整體服務品質辦理40堂培訓課程;並辦理志工隊交流大會師活動,提升服務能量;除園區之服務外,志工亦積極支援相關業務,如各項展演活動及開幕記者會、環教體驗活動、六堆生態博物館文化列車,以及駐臺使節參訪等計約58場次,充分展現園區志工之服務能量與客庄熱情之人文特性。

   

客庄文化體驗與環境教育-

六推客庄農事體驗活動

客庄文化體驗與環境教育-

農事學堂-「踔田活動」

   

文化體驗活動-「客家擔成長禮」

文化體驗活動-「食茶來尞」

   

志工支援-新春書法活動

志工增能培訓-成果發表

兩園區開園至108年底,入園人數達1,413萬5,894人次;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較107年增加4萬9,793人次,成長約5%;臺灣客家文化館較去年增加6萬9,483人次,成長約5%,兩園區入園人數逐年成長,帶動民眾認識客家文化宣傳之效益。未來持續以建構「臺灣客家文化館」為「全球客家博物館」為目標,並以鏈結全球客家博物館發展為核心任務,逐步匯集和蒐整與全球客家有關的文物及文化資產;「六堆客家文化園區」以成為「生態博物館」,與六堆客家聚落相互連結,保存及體驗高屏及六堆在地客庄深厚的常民文化資產,活化在地聚落、體現常民生活,認識及推廣在地客家特色。

相關附件:
  • 客家委員會108年度施政績效報告-公告版.pdf
    • 客家委員會108年度施政績效報告-公告版.pdf(下載人次:5)
  • 客家委員會108年度施政績效報告影片清單(含影片連結).pdf
    • 客家委員會108年度施政績效報告影片清單(含影片連結).pdf(下載人次:5)
  • 瀏覽人次:9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