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作品
發布日期:113-12-29
更新日期:114-03-07
參賽團隊 | 吳建興
紀念的形式不只是“非有意的紀念碑”,應是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獲得了新的意義,“有意義而為的紀念碑”的意義同樣也在不段發生變化。
煙硝的紀念日》系列作品透過對各國紀念碑的考據,解構紀念碑的固有觀念、造型與符號 ,過程中發現其中紀念碑既定的模組,即是永恆的物理特徵(形狀、尺寸、量體、材料、位置以及物理空間 );另一方面是具有某種特殊的功能和意義,牽涉到建造目的、象徵性、社會和政治角色,以及不段變遷的“紀念碑性”。 該系列作品使用煙霧(煙硝)氣體作為主要媒材,透過玻璃載體於特定時間內呈現,而後消逝。每片玻璃都銘記該事件的年份,當煙霧充滿玻璃,透明玻璃成為白色造型方塊,作為該地特殊的白色紀念造型,當煙霧慢慢散去,則回到該場域本身環境,颠覆通俗定義的一座神聖的纪念碑物體。作品反映了歷史記憶和一種事件軌跡的暫存遺蹟。 煙霧的白色氣體,恰好透過玻璃反射出觀看者的倒影,回應在事件之後我當下的我們如何深思過去的歷史,當下與過去兩者透過煙霧的存續或轉移,讓歷史有新的延續性及思考。
(一) 乙未保臺事件 a 人物:吳湯興 b 地點:竹南車站(往尖筆山紀念碑) 以黑色、藍色、黃色、黃虎旗三色配色玻璃組成,三色組合展現出對族群 不同的慾望與想像,長灣方體造型架構出戰後半世紀以來台異彩、多元駁雜的 多重集體記憶。以煙霧作為對生命的詠歎,同時是抒發藝術家自己對於家國情 懷的投射,藉由臺民意識烘托出乙未保臺事件的歷史氛圍,點出當前台灣最重 要的國族認同問題。選擇義勇軍領導人物吳湯興作為主人物,及鄰近尖筆山紀 念碑的竹南車站為敘事開端。 (二) 太平洋戰爭 a 人物;鐘謙順 b 地點:龍潭休息站 「太平洋戰爭」開始,台灣宛如世界的交會點,各國及向南洋獲取資源的 據點。時光倒敘至太平洋戰爭作戰的台籍日兵,幾乎都是當時的少年工,如今 的回望,黑色玻璃呈現黑水,迷霧擴散,剩下的是『沈默』的面對。透過歷史 的煙霧及玻璃的水波紋,人物鐘謙順作為馬偕博士第一位客家籍門生,其背後 則體現台人為日本效力後轉向支持台灣獨立的民主精神,也讓過往的亡魂能從 歷史檔案的桎梏中再次被檢視,並凝結出一個具有離權概念「想像的共同 體」。 (三) 二二八事件 a 人物:李瑞漢 b 地點:大稻埕碼頭(李瑞漢律師故居) 「二二八事件」綠色玻璃的歷史菸櫃,圓形孔洞冒出陣陣的白煙,宛如一 場永無法安息的傷痕。櫃子的隔層隔出了空白的空間。人物李瑞漢魷魚煮成魷 魚粥成為無盡的等待。些受難死亡或無故受難的客籍人士,煙霧成為空白檔案 的一種紀錄,觀眾透過玻璃的反射與折射自己的倒影,過去和現在交融在一 起,歷史何曾相似?人權的自由何去何從? (四) 白色恐怖 a 人物:吳聲潤 b 地點:高雄六龜區客運(東陽精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超過三十餘年的台灣地緣政治與人權抗爭,「白色恐怖」事件總讓歷史重 回原點,黑色的方形玻璃像是石沈大海,人物吳聲潤透過出版揭露 228 事件輕 身經歷,但歷史的真相無論在多少的世代,白色的煙霧總讓黑變成灰,真理依 然是更多受難家屬想知道的,那些謎團的存在如同黑色盒子一樣沈重。
煙霧(煙硝)創造了「時間」的維度,混淆了現實與夢境,讓過去歷史事件和 現在當下情景交融在一起,短暫的硝煙成了一場時空交融,也招喚了歷史記 憶、對話和連結。
1. 材料和工具的選擇: 煙霧生成裝置:選用安全可控制的 噴 霧 裝置,以確保煙霧的 釋 放 具 有均勻的煙霧效果。 玻璃: 使用透明度、反射率適中的玻璃板,以 確 保 煙 霧 在玻璃上的呈現效果。 2. 地點選擇: 轉運站 轉運站是一個特殊的場域,常常承載著人們的聚散和離 別。這次選擇的地點包括車站、休息站、碼頭、客運都有著同 樣的特色。在個特殊的場域中,來往的旅客們可能在休憩的片 刻,也許在未來不經意的時刻,發現這些紀念碑和背後的人物 故事時,產生歷史和記憶的連結。因此轉運站可以不僅是一個 簡單的交通樞紐,更能成為一個承載著歷史記憶和文化價值的 特殊場域。 3. 藝術製作流程: 時間控制: 藝術家事先設定煙霧釋放的時間,確保觀眾能夠在指定時間內感受 到特殊的氛圍。
- 瀏覽人次: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