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發布日期:114-11-05
更新日期:114-11-06
客家委員會為表彰及鼓勵社會人士積極參與客家事務,自民國96年起設立「客家貢獻獎」,至今已邁入第11屆,歷經初審、複審及決審3階段的嚴謹審查,已於近日選出13位得獎者,並於今(5)日由客委會主任委員古秀妃親自公布得獎名單,向長年默默耕耘、熱心奉獻的得獎者表達感謝與肯定。
古主委於出席新聞發布會時表示,「客家貢獻獎」對客家族群意義重大,因為從事客家相關工作並不容易,尤其客家在整個社會中屬於非主流,經常被邊緣化,對於長期投入推動客家事務的人來說,需要極大的熱情與心力。設立此獎項,對客家界來說是一個正向的鼓勵,更象徵政府對客家文化的重視,期盼透過表揚,鼓勵更多人投入文化推廣與保存的工作,共同為客家向前行。
談及評選機制,古主委說明,「客家貢獻獎」頒獎每兩年舉辦一次,共分為初審、複審與決審三階段,初審主要確認報名者是否符合資格,複審則依各類別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審查,決審再由評審委員共同討論,以多數決方式決定最終名單。評審委員涵蓋教育、文化、藝術及公共事務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客委會則尊重評審團的決定。
至於獎勵內容,古主委指出,「終身貢獻獎」獎金為100萬元、「傑出成就獎」為20萬元,而「特別貢獻獎」雖無獎金,但代表最高榮耀,意義非凡。她特別提到,今年特別貢獻獎的得主,包括自然生態研究者徐仁修先生、人權教育推手陳欽生先生,以及長期關注公共與兩性議題的葉菊蘭女士,三位皆為各自領域中令人敬佩的典範,感謝他們長年以行動推動社會進步,也讓客家在各界的能見度與地位持續提升。
今年客家貢獻獎得獎名單,包含「終身貢獻獎」得主為張永西先生及張維安先生,傑出成就獎得主,分別為「研究發展類」的張翰璧女士、鍾心怡女士及鍾鎮城先生,「藝術文化類」的吳榮順先生及廖運潘先生,「公共推廣類」月光山雜誌社、「傑出青年類」的賴予喬女士及彭峻暘先生,以及「特別貢獻獎」得主為葉菊蘭女士、徐仁修先生及陳欽生先生。
為表彰海內外對客家事務有卓著貢獻之傑出客籍人士,客委會舉辦「2025客家貢獻獎暨客家事務專業獎章表揚典禮」,感謝長期對客家奉獻之人士。典禮將於今年12月28日上午9點半至下午2點半於台北的圓山大飯店舉行。更多得獎者事蹟介紹,敬請詳見附表,新聞發布會直播歡迎上客委會YouTube頻道觀看。
附表:
「2025客家貢獻獎」得獎名單
|
類別 |
得主 |
事蹟 |
|
|
特別貢獻獎 |
葉菊蘭 |
民國38年出生於苗栗銅鑼,是臺灣政治史上重要女性領袖,曾任行政院副院長、客委會主委及交通部部長,現任台北圓山董事長,長期關注公共領域與社會發展,並推動臺北捷運等重大建設,對社會發展影響深遠。其亦是民主運動推手,在公共政策與性別平權展現領導力,其影響超越族群,是臺灣公共事務與文化推廣領域的重要女性代表人物。 |
|
|
徐仁修 |
民國35年出生於新竹芎林,是臺灣知名的作家與自然生態攝影家,長年奔走於荒野田野,以文字與影像記錄臺灣及世界自然景觀與動植物生態,並出版多部著作,影響大眾關注環境保護。其作品推動自然保育與教育,並拍攝紀錄片展現生命歷程,是臺灣自然書寫的重要代表。 |
||
|
陳欽生 |
民國38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與人權教育推廣者,長期投入人權史料保存與公共教育,參與國家人權博物館等機構推動轉型正義。透過個人見證與社會參與,引導大眾理解歷史傷痕,促進和解與民主價值的深化,成為臺灣人權教育的重要象徵人物。 |
||
|
終身貢獻獎 |
張永西 |
民國30年出生於桃園楊梅,為旅居巴西的資深僑領,長年深耕客家事務,曾任巴西客屬崇正總會會長,任內走訪巴西各地華文學校與僑社,致力推動海外客家公共事務與國際交流,長期關注客家文化保存,團結鄉親凝聚客家力量,籌建客家活動中心暨客家緣樓,其無私奉獻與堅持,讓客家文化在海外落根,推動臺灣與海外客家文化交流不遺餘力。 |
|
|
張維安 |
民國44年出生於苗栗銅鑼,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院長,為資深客家學者,長年投入客家語言、族群與文化保存研究,並關注教育與人才培育,秉持讓客家成為社會公共對話的原則,促進政府與民間在客家政策、文化保存及教育推廣的合作,對客家學術與文化發展影響深遠。 |
||
|
傑出成就獎 |
研究發展類 |
張翰璧 |
民國53年出生於臺北市,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長年深耕族群研究與客家文化議題,以宏觀視野探討客家族群在多元社會中的位置,涵蓋文化傳承、族群經濟、性別議題及海外發展等面向,更在國際交流與公共討論中發揮影響力,持續為客家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注入新視野。 |
|
鍾鎮城 |
民國64年出生於高雄美濃,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教授,專長為語言規劃、雙語教育與華語教學,長年致力於族群語言復振與教育制度化推動。於民國102年率先提出「客華雙語教育」模式並以美濃等地為典型,協助設計課程、培訓師資,為引領客語進入校園教育的重要推手,對客語教育制度化與師資培育影響深刻。 |
||
|
鍾心怡 |
民國64年出生於新竹竹東,長年投身地方客家文化保存與社區實務。曾推動社區營造與客家史料記錄,並將綠建築與在地再生融入客家議題,不僅提升社群保存能量,更彰顯傳統建築的智慧與文化價值。透過研究與保存、實踐,致力於將客家技藝與生活美學融入日常、教育與公共治理,使傳統文化不再侷限於歷史場域,成為當代客家文化保存與推廣的重要推手。 |
||
|
藝術文化類 |
廖運潘 |
民國17年出生於桃園觀音,以文字與口述記錄北埔及客家地方史聞名,其著作《茶金歲月》細膩描寫茶業興衰與生活變遷,兼具文學與史料價值,並書寫保存大量客家社會經濟與文化細節,成為影視與學術引用的重要來源。另成立姜阿新教育基金會,以姜阿新洋樓為平臺從事古蹟維護及推廣客家文化,透過跨世代的故事傳遞,在文史保存上及公共事務具有深厚影響。 |
|
|
吳榮順 |
民國44年出生於花蓮玉里,是客家藝術文化推廣的重要學者,其長期從事田野調查、整理並出版專輯,保存南部客家八音,並在學術期刊發表研究,將演奏實務與音樂學結合。其教育與展演培育年輕世代學習興趣,結合傳統與創新,推動首部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創新客家傳統及現代音樂的嶄新風貌,對臺灣客家音樂保存、傳承與國際推廣皆具有深遠而關鍵的貢獻。 |
||
|
公共推廣類 |
月光山雜誌社 |
於民國71年創立,為美濃地方性的刊物,長期深耕在地,報導客庄鄉情、人物與技藝,其以草根記者與志工模式營運,透過採訪、口述史與文化報導,讓鄉親與海外讀者保持連結。該出版刊物兼具文化保存、公共參與與世代傳承功能,成為美濃客家文化日常再現的重要平臺,具深遠指標性。 |
|
|
傑出青年類 |
賴予喬 |
民國75年出生於臺北市,以客語創作與表演聞名的年輕音樂人,為《春麵樂隊》、《二本貓》及《一虎一虎》主唱,長期深耕母語音樂,將客語融入當代音樂編制,曾入圍第67屆葛萊美獎,並獲三座金曲獎及國際大獎Global Music Awards銀獎殊榮,將客語創作推向國際舞臺,也積極參與校園與藝文推廣,使客家音樂與年輕世代連結,展現語言文化的創新生命力。 |
|
|
彭峻暘 |
民國82年出生於新竹北埔的茶農世家,現為「新竹北埔八音團」的團長,以青年角度出發積極保存客家傳統文化,是新一代返鄉青年藝術家與傳統文化實踐者,長期投入八音教育與推廣,致力於將傳統樂音帶入當代展演與教育。除推廣八音,亦從事陶藝與文化跨域實踐,結合茶陶、文史與生活器物,讓傳統與現代對話,成為保存與創新且具代表性的返鄉青年。 |
||
- 瀏覽人次:5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