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

最新消息

發布日期:114-08-29

更新日期:114-08-29

跨越國界文化尋根 海內外客家後生齊聚共譜新篇章

開啟尋根之旅,找回自己!呼應賴清德總統「青年客家」政策,客家委員會邀請全球18至35歲青年,參與為期7天6夜的「2025海內外客家後生交流營」,並於今(29)日於桃園的龍潭武德殿舉行成果交流會,由客委會主任委員古秀妃親自頒發結業證書,並聆聽客家後生親身體驗後的回饋與反思。

「課程不只是課程,更多的是與人的互動」,古主委表示,課程以「1日1主題」規劃,包括台灣客家起源與文化導讀、社區營造與長者照顧、山林保育與永續發展、老屋再造與地方創生、客家茶文化與食農教育、客家語言推廣,以及青年返鄉實務經驗分享等。

古主委強調,聽完學員們的分享,他們這7天下來對活動印象深刻,這代表客家文化是活的,不是靜止不動的,它是「現在進行式」,一直在變動與變化,並打破學員過去對客家慣有的刻板印象,也提高他們未來想投入客家跟參與客家的意願。

「海外後生更辛苦」,古主委進一步說明,因為他們在海外出生長大,或從台灣移民出去,很多學員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是模糊的,但透過這次營隊,他們很真實地感受到、接觸到、聽到、看到客家,這才是真正的生命,很高興透過營隊可以幫助他們找回自己,找回對客家的認同。

本屆交流營吸引海內外共30位學員(18位國內青年、12位海外青年)參與,其中來自海外地區的學員,包含日本2位、美國1位、澳洲1位、法國1位、西班牙1位、菲律賓1位、馬來西亞1位、香港1位、柬埔寨1位、越南1位、南非1位。

交流營結合豐富的實地體驗,帶領學員走訪桃竹地區各具特色的文化與自然場域。例如於「樟之細路」古道進行步道手作與山林保育實作;在新城社區參與長者照顧與農事活動,感受社區活力;於羅屋書院與返鄉青年品牌創業者交流,了解老屋再造與地方創生的成功案例;同時也參與瑞原國小客語沉浸式教學。透過課堂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學員得以在知識學習之餘,更深化對客家文化的人文關懷與文化自覺。

成果交流會上,學員們分享在交流營中的觀察與體驗,來自台灣的王姵璇說,過去對客家文化多半只是停留在書本上的認識,難以真正體會。這次實地走訪樟之細路,有機會親身感受客家人當年遷居山區的艱辛與自力更生的精神;與長者互動、參與青銀共居,更讓人體會到客家人能屈能伸、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的特質。這段經歷,讓自己從「想了解」客家文化,轉變為「願承擔、傳承責任的人」。

遠從香港參加這次營隊的李訴心分享,這趟旅程讓人看見不同地區的人民用各種方式守護與傳承客家文化,也讓自己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經驗帶回香港,轉化為當地可行的文化實踐。特別喜歡營隊老師提到的「習以不為常」,提醒我們對熟悉的文化仍要保持敏感度與創意。未來,希望可以將客家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並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傳承。

來自日本的藤井映里感動地表示,原本對客家一無所知,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資格參加營隊,但在大家的陪伴下,逐漸了解並愛上客家文化。回到日本後,希望可以將這段體驗與學到的知識跟客家歷史、文化分享給更多人,讓客家文化持續傳承下去。

為期7天6夜的「2025海內外客家後生交流營」,在今天畫下圓滿的句點,但它並不是結束,因為有一群年輕人正在透過自己的力量,理解客家,並逐漸拓展對多元文化、永續發展及在地實踐的認知,展現出青年世代對文化傳承與社會關懷的熱情與視野。

 

  • 瀏覽人次: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