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發布日期:114-09-05
更新日期:114-09-05
第903期 │ 發行日期:2025年9月5日
本期主題
跨越國界文化尋根 海內外客家後生齊聚共譜新篇章
踏上尋根之旅,尋歸自家!呼應賴清德總統「青年客家」政策,客家委員會邀請全球18到35歲青年,參加為期7日6夜个「2025海內外客家後生交流營」,還過在8月29號在桃園个龍潭武德殿舉行成果交流會,由客委會主任委員古秀妃親身頒發結業證書,乜聽吔客家後生親身體驗後个回饋同反思。.....
本期主題
跨越國界文化尋根 海內外客家後生齊聚共譜新篇章
【客語版】
踏上尋根之旅,尋歸自家!呼應賴清德總統「青年客家」政策,客家委員會邀請全球18到35歲青年,參加為期7日6夜个「2025海內外客家後生交流營」,還過在8月29號在桃園个龍潭武德殿舉行成果交流會,由客委會主任委員古秀妃親身頒發結業證書,乜聽吔客家後生親身體驗後个回饋同反思。
「課程毋單淨係課程,還過多个係人同人个互動」,古主委表示,課程用「1日1主題」規劃,包括台灣客家起源同文化導讀、社區營造同長者照顧、山林保育同永續發展、老屋再造同地方創生、客家茶文化同食農教育、客家語言推廣,還有青年返鄉實務經驗分享等。
古主委強調,聽核學員个分享,佢等這7日下來對活動印象蓋深,這代表客家文化係生个,毋係恬靜毋會停動个,佢係「現在進行式」,緊在該變動同變化,乜打破學員頭擺對客家一溜有个刻板印象,乜提高佢等未來想愛投入客家同參與客家个想望。
「海外後生過辛苦」,古主委進一步說明,因為佢等在海外出世、海外大,抑係對台灣移民出去,蓋多學員對自家个身分認同係模糊个,毋過透過這擺營隊,佢等蓋真實个感受著、接觸著、聽著、看著客家,這正係真正个生命,蓋歡喜透過營隊做得𢯭手佢等同自家尋歸來,尋歸來對客家个認同。
本屆交流營餳吔海內外總共30位學員(18位國內青年、12位海外青年)參加,其中對海外地區來个學員,包含日本2位、美國1位、澳洲1位、法國1位、西班牙1位、菲律賓1位、馬來西亞1位、香港1位、柬埔寨1位、越南1位、南非1位。
交流營結合豐富个實地體驗,帶等學員拜訪桃竹地區各有特色个文化同自然場域。比將講「樟之細路」古道進行步道動手做同山林保育實作;在新城社區參加長者照顧同農事活動,感受社區活力;在羅屋書院同返鄉青年品牌創業者交流,了解老屋再造同地方創生个成功案例;同時乜參與瑞原國小客語沉浸式教學。透過課堂同實際操作緊密結合,學員做得在知識學習以外,還過深化對客家文化个人文關懷同文化自覺。
成果交流會上,學員佢等分享在交流營个觀察同體驗,來自台灣个王姵璇講,頭擺對客家文化大部分淨停留在書本个認識,盡難真正體會著。這擺實地拜訪樟之細路,有機會親身感受客家人當年徙到山區个艱辛同靠自家絡食个精神;同長者互動、參加青銀共居,乜分人體會著客家人能屈能伸、堅耐擔硬、勇敢面對困難个特質。這段經歷,分自家對「想了解」客家文化,轉變做「肯承擔、傳承責任个人」。
對香港遠位來參加這擺營隊个李訴心分享,這轉旅程分人看著無共地區个人民用各種方式守護同傳承客家文化,乜分自家開始思考仰仔同這兜經驗帶歸去香港,轉化做當地做得做个文化實踐。特別合意營隊先生講个「習以不為常」,提醒𫣆對熟事个文化還係愛保持敏感度同創意。未來,希望做得同客家文化融入日常生活,還過用自家个方式參與傳承。
對日本來个藤井映里感動个表示,原本對客家無麼个了解,甚至疑狐自家敢有資格參加營隊,毋過同大家有伴有陣,慢慢仔了解還過愛著客家文化。歸去日本後,希望做得將這段體驗同學著个知識還有客家歷史、文化分享分還過多个人,分客家文化持續傳承下去。
為期7日6夜个「2025海內外客家後生交流營」,在這日畫下圓滿个句點,毋過這毋係結束,因為有一陣後生人當在該透過自家个力量,了解客家,還過一步步仔拓展對多元文化、永續發展同在地實踐个認知,展現出青年世代對文化傳承同社會關懷个熱情同視野。
【華語版】
開啟尋根之旅,找回自己!呼應賴清德總統「青年客家」政策,客家委員會邀請全球18至35歲青年,參與為期7天6夜的「2025海內外客家後生交流營」,並於8月29日於桃園的龍潭武德殿舉行成果交流會,由客委會主任委員古秀妃親自頒發結業證書,並聆聽客家後生親身體驗後的回饋與反思。
「課程不只是課程,更多的是與人的互動」,古主委表示,課程以「1日1主題」規劃,包括台灣客家起源與文化導讀、社區營造與長者照顧、山林保育與永續發展、老屋再造與地方創生、客家茶文化與食農教育、客家語言推廣,以及青年返鄉實務經驗分享等。
古主委強調,聽完學員們的分享,他們這7天下來對活動印象深刻,這代表客家文化是活的,不是靜止不動的,它是「現在進行式」,一直在變動與變化,並打破學員過去對客家慣有的刻板印象,也提高他們未來想投入客家跟參與客家的意願。
「海外後生更辛苦」,古主委進一步說明,因為他們在海外出生長大,或從台灣移民出去,很多學員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是模糊的,但透過這次營隊,他們很真實地感受到、接觸到、聽到、看到客家,這才是真正的生命,很高興透過營隊可以幫助他們找回自己,找回對客家的認同。
本屆交流營吸引海內外共30位學員(18位國內青年、12位海外青年)參與,其中來自海外地區的學員,包含日本2位、美國1位、澳洲1位、法國1位、西班牙1位、菲律賓1位、馬來西亞1位、香港1位、柬埔寨1位、越南1位、南非1位。
交流營結合豐富的實地體驗,帶領學員走訪桃竹地區各具特色的文化與自然場域。例如於「樟之細路」古道進行步道手作與山林保育實作;在新城社區參與長者照顧與農事活動,感受社區活力;於羅屋書院與返鄉青年品牌創業者交流,了解老屋再造與地方創生的成功案例;同時也參與瑞原國小客語沉浸式教學。透過課堂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學員得以在知識學習之餘,更深化對客家文化的人文關懷與文化自覺。
成果交流會上,學員們分享在交流營中的觀察與體驗,來自台灣的王姵璇說,過去對客家文化多半只是停留在書本上的認識,難以真正體會。這次實地走訪樟之細路,有機會親身感受客家人當年遷居山區的艱辛與自力更生的精神;與長者互動、參與青銀共居,更讓人體會到客家人能屈能伸、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的特質。這段經歷,讓自己從「想了解」客家文化,轉變為「願承擔、傳承責任的人」。
遠從香港參加這次營隊的李訴心分享,這趟旅程讓人看見不同地區的人民用各種方式守護與傳承客家文化,也讓自己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經驗帶回香港,轉化為當地可行的文化實踐。特別喜歡營隊老師提到的「習以不為常」,提醒我們對熟悉的文化仍要保持敏感度與創意。未來,希望可以將客家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並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傳承。
來自日本的藤井映里感動地表示,原本對客家一無所知,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資格參加營隊,但在大家的陪伴下,逐漸了解並愛上客家文化。回到日本後,希望可以將這段體驗與學到的知識跟客家歷史、文化分享給更多人,讓客家文化持續傳承下去。
為期7天6夜的「2025海內外客家後生交流營」,在今天畫下圓滿的句點,但它並不是結束,因為有一群年輕人正在透過自己的力量,理解客家,並逐漸拓展對多元文化、永續發展及在地實踐的認知,展現出青年世代對文化傳承與社會關懷的熱情與視野。
新聞快報
「村史回村」走進屏東內埔新東勢 學者耆老共織庄頭記憶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與屏東縣內埔鄉公所8月30日於屏東縣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合作舉辦「村史回村」工作坊,希望透過本次活動,讓在地居民更加了解家鄉的客庄故事,走入客庄村史書籍內所描繪的歷史場景,共同建構屬於我們的客庄記憶。
客發中心主任何金樑表示,本中心推動「客庄村史撰寫計畫」已邁入第8年,至今累計出版23冊村史成果,其中有5冊更榮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11年獎勵出版文獻書刊」佳作,今日分享《大武山下新東勢:日久他鄉係故鄉》亦是其中之一。為推廣屏東內埔鄉的村史成果,客發中心今年首度與屏東縣內埔鄉合作辦理「村史回村」工作坊,攜手共同推廣屏東內埔鄉的村史成果,期盼透過此活動持續深入客庄聚落,擾動在地能量,讓村史故事延續傳揚。
本次工作坊由客發中心主任何金樑、本書作者客委會委員黃啟仁、老師莊蘭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授李宗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授洪馨蘭、屏東縣議員李世淦、內埔鄉民代會表代表鍾國雄、屏東縣內埔鄉豐田村村長陳卉于、東勢村村長鍾貴郡、東片村村長黃日禓、六堆原鄉讀書學會總幹事賴士安及茄冬文史協會前理事長楊景謀等地方代表共同出席,現場交流熱烈,共同討論村史的概念與精神價值,並重新認識自己的客庄聚落,展現地方與學術力量共同守護與傳承客家文化的決心。
屏東縣內埔鄉的東勢村,從清領時期開始,外來移民不斷進入東勢村,隨著人口逐漸增長,慢慢在這裡形成了緊密的聚落。不只是東勢庄,也有大路關人所遷移定居的大和庄、北客南遷的臺北庄,大致分為3個時期遷入,讓這些聚落擁有各自豐厚的歷史故事與交匯融合的結果,亦發展出在地化的信仰,村裡可以看到許多伯公廟,也有杜君英衣冠塚、福泉堂等。伴隨著時間的流逝,村內地名雖有所變遷,但就如同屹立不搖的大武山,在山腳下的東勢村,無論名字如何變化、人口怎樣遞減,數不盡的年頭裡累積的居住陳跡,終究還是讓屏東縣內埔鄉的東勢,成為外移居民的新故鄉。
除了今日活動外,更多客庄村史新書資訊,歡迎至客發中心好客商城(https://reurl.cc/nYyxvn)選購,再次瞭解屬於自己的客庄故事。
臺灣客家文化館 千萬愛來尞(qienˊ van oi loiˇ liau)!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臺灣客家文化館101年開園,致力推動全球及臺灣客家文化保存、傳承與創新,透過展演活動、教育體驗課程及學術交流等多元媒介行銷推廣客家文化,現臺灣客家文化館遊客總數於114年9月突破1,000萬人次,歡迎大家有閒來尞,並參與豐富精彩的客家文化體驗。
客發中心主任何金樑表示,臺灣客家文化館長年努力,所有同仁對於客家文化熱情耕耘,9月3日正式突破1,000萬人次入館參觀的里程碑,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及鼓勵,館內將持續推出更優質的館舍體驗。秋高氣爽正是出遊好時光,9月3日「跈水路 · 打先鋒 - 六堆·先鋒堆特展」在臺灣客家文化館第一特展室正式開展,繼「行尞,南岸十三 左堆聚落展」大獲好評後,臺灣客家文化館再次將六堆的「先鋒堆」介紹給大家,以「庄頭博物館」、「六堆蓋鬧」、「跈等水路尞客庄」等3個展示主題,分別從百年客庄聚落、信仰及水文生態來呈現萬巒先鋒堆獨有之聚落風貌,歡迎鄉親到館坐尞。
因應AI技術應用,客發中心南北兩園區推出AI智慧自助導覽系統,提供一站式智慧導覽服務,遊客掃描QR code後,系統即時自動偵測瀏覽語系,切換至該語系介面,目前提供客英日韓4種語系服務,民眾觀展一支手機聽導覽最自在。再加上既有官方網站720度環景線上導覽專區、FB粉絲專頁推出「來做客來講客」線上導覽短片,仍持續更新,透過虛實整合方式展現,將實體展覽的數位轉化,體驗結合客家歷史、人文的數位導覽服務,讓無論身處何地的民眾都能近距離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
客家文化推廣活動更接續推出「豐秋作客」客庄走讀活動,將在9/26(五)、9/27(六)帶大家走訪山城故事以及山城鐵道;10/19(日)今年壓軸場的客家米食體驗─「發粄」,學習發粄製作,來年一定發;還有最美的杭菊季活動預計在11月展開,客發中心將持續推出各項文化體驗活動,精彩可期,更多詳細資訊可上客委會客發中心官網(https://thcdc.hakka.gov.tw/)或臺灣客家文化館官方粉絲團(https://reurl.cc/qYo46n)搜尋。
「提升客語社群活力補助作業要點」-115年度「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客語推廣資訊系統」及「客語社區營造計畫」相關表件-自即日起受理申請
為傳承、推廣及發展客家語言,並提升客語社群活力,本會「提升客語社群活力補助作業要點」-115年度「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客語推廣資訊系統」及「客語社區營造計畫」開始受理申請,並公告前開3類補助重點方向,邀請具有教材、教具編製或出版經驗之公司或資訊應用開發系統建置之公司、財團法人、大專校院或對客語社區營造有熱情之社區組織、民間團體、學校或個人,自即日起至114年10月31日止踴躍申請。
一、依據:「客家委員會提升客語社群活力補助作業要點」規定。
二、依照上開規定,請欲提出補助申請者,配合以下事項辦理:
(一)申請時間:自即日起至114年10月31日(星期五)止。
(二)補助範圍:
1.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
2.客語推廣資訊系統。
3.客語社區營造計畫。
(三)資格條件:
1.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具有教材、教具編製或出版經驗之公司或大專院校。
2.客語推廣資訊系統:具有資訊應用開發系統建置經驗之公司、財團法人或大專院校。
3.客語社區營造計畫:
(1)直轄市、縣(市)政府、鄉(鎮、市、區)公所。
(2)公私立各級學校。
(3)依法登記或設立之財團法人、行政法人、人民團體(不含政治團體)。
(四)審查方式:
1.由本會依本要點進行初審,並擬具初審意見供審查小組複審。
2.審查小組由本會邀請學者專家及相關業務單位代表五至七人組成,並得邀申請單位列席說明。
(五)補助金額上限:
1.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新臺幣100萬元。
2.客語推廣資訊系統:新臺幣200萬元。
3.客語社區營造計畫:新臺幣30萬元。
(六)全案預算金額:
1.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新臺幣800萬元。
2.客語推廣資訊系統:新臺幣800萬元。
3.客語社區營造計畫:新臺幣600萬元。
三、民間團體申請時注意事項:
(一)申請補助者如為公職人員(註1)或公職人員之關係人(註2),向本會申請補助前,應主動於申請文件內據實表明身分關係(請下載並填寫事前揭露表),違反同法第14條第1項禁止補助及第2項未據實揭露之規定者,將依同法第18條規定處以罰鍰。
註1:如本會之主委、副主委、主任秘書、政風主任、主計主任…或監督本會之立法委員等。
註2:如公職人員之配偶;公職人員之二親等內親屬如父母、兄弟姐妹、女婿…等;公職人員本人及其配偶及其二親等內親屬所擔任董監事、經理人等之營利事業、非營利法人(如基金會、私立學校…等)及非法人團體(如同鄉會…等);公職人員進用之機要人員;立法委員之助理等。
(二)是否為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3條所定之關係人,亦可至監察院/資訊公開/利益衝突迴避專區或法務部廉政署/防貪業務專區/利益衝突,點選相關宣導資訊,以分辨是否為利衝法關係人。
四、申請時應檢附「公職人員及關係人身分關係事前揭露表」。
五、本補助作業一律採線上申請(客家委員會獎補助系統: https://reurl.cc/K9qELy),申請方式、相關表單及注意事項詳見本會全球資訊網與「推展客家文化力補助作業要點」規定。
相關附件
- 客家委員會提升客語社群活力補助作業要點.pdf
- 客家委員會提升客語社群活力補助作業要點.doc
- 客家委員會提升客語社群活力補助作業要點.odt
- 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補助重點方向
- 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申請表.pdf
- 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申請表.doc
- 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申請表.odt
- 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計畫書.pdf
- 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計畫書.doc
- 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計畫書.odt
- 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成果報告書.pdf
- 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成果報告書.doc
- 編撰(製)或出版客語教材(具)-成果報告書.odt
- 「客語推廣資訊系統」補助重點方向
- 客語推廣資訊系統-申請書客語推廣資訊系統-申請書
- 客語推廣資訊系統-申請書.doc
- 客語推廣資訊系統-申請書.odt
- 客語推廣資訊系統-計畫書.pdf
- 客語推廣資訊系統-計畫書.doc
- 客語推廣資訊系統-計畫書.odt
- 客語推廣資訊系統-補助契約書.pdf
- 客語推廣資訊系統-補助契約書.doc
- 客語推廣資訊系統-補助契約書.odt
- 客語推廣資訊系統-成果報告書.pdf
- 客語推廣資訊系統-成果報告書.doc
- 客語推廣資訊系統-成果報告書.odt
- 客語社區營造計畫-補助重點方向
- 客家委員會提升客語社群活力補助申請表.pdf
- 客家委員會提升客語社群活力補助申請表.doc
- 客家委員會提升客語社群活力補助申請表.odt
- 客家委員會提升客語社群活力補助計畫書.pdf
- 客家委員會提升客語社群活力補助計畫書.doc
- 客家委員會提升客語社群活力補助計畫書.odt
- 客家委員會客語社區營造計畫成果報告書.pdf
- 客家委員會客語社區營造計畫成果報告書.doc
- 客家委員會客語社區營造計畫成果報告書.odt
- 公職人員及關係人身分關係揭露表填寫範例
- 公職人員及關係人身分關係揭露表空白表格
- 職人員及關係人身分關係揭露表-A-事前揭露.pdf
- 職人員及關係人身分關係揭露表-A-事前揭露.odt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114年旅宿業聯合查核結果」宣導資訊
為維護消費者權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下稱行政院消保處)於114年5月間前往桃園市、新竹縣、南投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及宜蘭縣等7個直轄市、縣(市)進行聯合查核,共計查核21家旅宿業,其中涉及違規缺失者,已請主管機關督導地方政府,依法查處並持續監督業者改善完畢。
因應暑假旅遊旺季來臨,消費者會選擇旅館或民宿訂房住宿,為保障旅客住房安全及維護消費權益,行政院消保處於114年5月間指派消保官,會同地方政府消保官、觀光旅遊、建築管理、消防及警政機關(單位)人員,針對旅宿業建築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及經營管理等項目進行聯合查核,相關結果如下(詳如附表1):
一、建築安全管理部分,計4家不符規定(編號9、11、16及18),違規態樣有未公安申報、擴大使用樓層、頂樓違建及直通樓梯間堆置雜物。
二、消防安全管理部分,計5家不符規定(編號3、12、13、15及16),違規態樣有緊急廣播設備擴音機及操作裝置故障、窗簾或部分窗簾無防焰標示及滅火器逾期或失壓。
三、旅宿業經營管理部分,計12家不符規定(編號2、6、8、9、11、13、15、16、17、18、19及21),違規態樣有未懸掛登記證、民宿未懸掛客房配置圖、房內未標示房間價格或旅客住宿須知、實際經營客房數涉及擅自擴大營業規模及收取房費高於備查房價。
為維護旅客的隱私安全,本次查核同時針對旅宿業反針孔管理情形進行相關調查(詳如附表2),本次查核21家業者,其中有11家業者會自主執行反針孔管理:定期執行的有9家,不定期執行的2家;亦有2家業者有對外宣稱提供反針孔偵測,僅1家符合其宣稱內容,1家不符合宣稱之業者,已當場命拆除相關告示牌。
有關本案查核結果,行政院消保處除已請主管機關交通部觀光署、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及內政部消防署依法查處並督促業者立即改善外,並請交通部觀光署將本次查核發現違規缺失之樣態,列為教育宣導重點,同時請內政部消防署要求各地方政府消防局,依法查處未符合消防安全規範之業者;就旅館或民宿可能發生之針孔偷拍問題,亦請交通部觀光署研議相應管理措施,強化業者自主管理,保障消費者隱私。
行政院消保處提醒消費者,消費者出遊時如有住宿需求,可先行至交通部觀光署建置之「旅宿網」(https://reurl.cc/VW7qaR)查詢合法旅宿,入住時亦應留意逃生動線及安全梯是否暢通、室內消防安全設備有無雜物阻隔、地毯及窗簾有無防焰標示,以維護自身安全。如發生消費爭議,可撥打1950消費者服務專線,向各地方政府消費者服務中心申訴,或至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網站(https://cpc.ey.gov.tw/)進行線上申訴,以維護自身權益。
相關附件
- 瀏覽人次: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