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獎作品
參賽團隊 | 趙尉翔、彭雅倫
竹東舊名樹杞林,漢民族初見此地樹杞樹(橡棋樹)蒼蔚成林故稱之。1806年彭乾和等組 成「金惠成墾號」進行大規模墾拓,1889年(光緒15年)稱竹塹堡樹杞林庄。1901年(明治 34年)新竹設廳,下轄樹杞林支廳。
- 1.竹東林場
日治時期竹東鎮因其天然資源與地利之便,故為北台灣木材集散中心,林業資源主要有 二個單位經營,一為植松材木竹東支店,建造大型制材廠房、員工宿舍、貯木池、貯木場 ,貯存來自尖石鄉香杉山的杉木。戰後,林業管理委員會接收植松在竹東的林業資產後 更名為「竹東林場」,將其支店辦公室作為林場辦公室使用,
圍繞竹東鎮公所前圓環一帶的林業地景延續至1960年代。鄰里長輩說起小時候常會偷 跑去貯木場內剝肉桂樹皮來吃,嚼來甜辣刺激,燥熱上火,不覺鼻血直流。近日林務局 辦公室已整修為「竹東林業展示館」向大眾開放,展示內容訴說著林場昔日風華。
- 2.竹東林業展示館
屬於在地人的林場回憶,於「竹東林業展示館」中述說著片段......然而,榮景光輝照射下 的陰影,那失落的記憶切面,是為本團隊希冀憑藉此設立於過去林場地景中心,現今竹 東鎮公所前圓環的〈落木。無邊 〉,予之留存紀念。
《竹東鎮志》歷史篇記載,戰後掛名為「竹東林場」總務課長的顏福華,實為國民政府的情 治特務工作站主任。地方文史工作者古少琪曾於2015年訪問出生於大正10年,任職於 竹東林場的磨鋸工人衛火土,他曾經見到顏福華在林場的辦公室,打開裝有各式槍枝與 手榴彈的大箱子,「在老一輩人心中,聽到竹東林場吉普車夜間出動的聲響,不禁害怕又 是無辜者即將受害的開始」,出生於昭和二年的宋建和任職於北埔鄉公所時,目睹公所 同事被竹東林場的吉普車載走,多年後才得知同事被送去金門管訓七年,原因不明。
而除了竹東鎮志,《風中的哭泣–50年代新竹白色恐怖政治案件》一書中,敘述1950年代 「竹東水泥廠」案,有多人遭以匪諜之名槍斃處決。其中關鍵人物劉興炎的故事,就要從 二二八事件的綏靖清鄉時間,在北埔鄉和竹東鎮交界的斬龍遭到憲兵非法槍決的劉家 榮講起。
- 1.三民主義青年團
1947年,二二八事件不久後的三月四日,竹東榮樂戲院爆發衝突,當時竹東三民主義青 年團的副團長劉家榮,曾任街役場(今鎮公所)書記、光華木材行經理的劉家榮,出面安 排讓外省官民先躲在警察局中。
祖厝位於竹東鎮圓環旁九如商場,其家族土地橫跨現竹東中央市場的劉家榮,沒想到後 來會被誣告為衝突事件的主謀,他逃跑到妻子娘家,也就是當時峨眉鄉民代表會主席梁 榮興家的後山,峨眉後背山,據說他因不忍岳父被毆打而出面投案,就在押送途中,沒 有經過審判,在竹東跟北埔交界的分水龍被槍殺。
- 2.陸軍第九支隊
《竹東鎮誌》:「槍殺劉家榮的20歲憲兵戴XX」,退役後在竹東水泥廠福利社服務,後於商 華街上開麵包店。」鎮志的主撰者鄭森松曾耳聞,這位戴姓人士「以前喜歡逢人吹噓如何 槍斃劉家榮」,劉家榮的女兒劉秀麗因此從不敢走入麵包店所在的商華街上。
《竹東鎮誌》記載的「戴XX」究竟是誰?客家電視台出品的紀錄片「少了一個之後」,其中 一集是劉家榮先生的故事,紀錄片團隊循著線索,從檔案中考證出戴XX的名字。當片中 將街坊所述及受難者家屬傳述與檔案互證,最後由劉家榮的孫子前往麵包店,想要找這 位戴先生時,畫面的敘述張力,令觀者為之動容。
林業、天然氣、水泥、玻璃是自日治時期起帶動竹東地區繁榮的四大產業。1927年於竹 東發現油氣田,1936年由竹東供應天然氣在新竹市赤土崎成立天然瓦斯研究所。1943 年成立南方水泥株式會社,水泥年產五十萬噸,僅次於高雄鼓山廠。1944年興建鐵路內 灣線,由水泥廠直通原料產地,如此不僅輸送水泥原料,連同木材、樟腦、矽砂(玻璃原 料)等,都能以竹東為集會所運送出來。竹東水泥廠(戰後為台泥竹東廠)與竹東油業所 (在地人稱中油資源莊),若以最近鎮上市街集散地的竹東林場(現為竹東林業展示館) 為中心,分別位於頭前溪兩岸,竹東鎮南北兩端。
- 1.「竹東水泥廠事件」
二二八事件之後,如前所述,掛名竹東林場總務課課長實為從事國民黨政府特務情治工 作的顏福華,其轄下有一名擔任林場事務股長的殷啟輝,是從上海來竹東發展共產黨運 動工作。殷啟輝不會說客語,因而在竹東的發展並不順利,他透過林場同事劉興鞅認識 他的堂弟劉興炎。劉興炎是劉家榮的姪子,叔叔在二二八橫死令他備感不平。
1949年,劉興炎被殷啟輝說服而組織了竹東林場與水泥廠、石油廠的工人集會。他也吸 引了數名過往同窗,是居住於竹東鎮上的教師,一起討論局勢。當時的氛圍是共產黨即 將攻打台灣,而國民黨過去的焦土戰略是在逃走時燒光有價值的設施廠房等,因此工人 們為保衛資產與人身安全,聚會時常商討如何應對戰爭與安全撤退。
後來,隨著殷啟輝的身分曝光,劉興炎也逃離竹東,轉往桃園三洽水梁標家避難,梁標 家中收留了許多逃難的人員。劉興炎被捕後因自新而免於一死。竹東林場技術員謝正 山、羅仁晃、陳集耀,石油廠員工李義豪、林政金等,被判處有期徒刑。水泥廠化驗課助 理工程師鄭香廷、羅文通、彭明雄、鄭書六、彭紹昌、陳英浪、彭金鑾、楊熾森被捕入獄, 原判處有期徒刑10年,褫奪公權5年。未料送國防部審核後,奉總統之命改判鄭書六等 五人死刑,於1952年1月24日宣示判決確定,並於同日即刻執行死刑。
- 2.所謂「白色恐怖」
衡諸所謂白色恐怖,不僅止於國家機器施於受害者的非法手段,濫捕濫抓、屠殺無辜, 擄人勒索、勞改刑求......且對受害者家屬,沒收財產、終生監控、污辱歧視,使其孤立無 援、家破人亡......在受害者有幸出獄後,身體惡化卻無法改善、心靈受創而精神失常,終 生無法擺脫政治犯的標籤,家屬亦連坐法常被突襲臨檢、就業剝奪與精神壓迫。
「這是一個被長期制度化迫害的『準賤民階級』,將其被排除在社會的正常運作之外」。除 了以制度排除被標籤為「國家公敵」者,整個台灣社會也被政府設置的嚴密社會機制納 入監控。政府高度仰賴特務監控人民,「是監視者、告密者,審查者,亦為立法者和治國 者」,被特務列名造冊的人數,在國安局已有個人資料建檔超過十四萬份,社會長期瀰漫 著「國人皆可殺」的氣氛,直至解嚴仍深層烙印人心,「人民從未擺脫對國民政府恐懼的 本能反應」。
生長於竹東客庄,我們都曾聽聞,祖輩有手足弟兄為保護鄉民與學生而犧牲生命;有自 身遭逢構陷,以莫須有罪名拘捕監禁失去身家財產或正常行走能力,走向與戰前截然不 同的人生境遇......。
近期由彭學堯先生所著《竹東鎮各里沿革典故說解》再版,其中亦詳實記錄了熟識劉家 榮與劉興炎的劉興鞅口述的二二八與白色恐怖過往。現今在社群思想交流與集體意識 凝聚,竹東民間組織都呈現了較之解嚴初期更為開放的場景與風貌。
當電視台播放上述紀錄片,街坊鄰居談起此事,莫不唏噓,並對其與家屬之遭遇深感不 捨與疼惜。近年來在竹東林場修復為竹東林業展示館時,地方文史工作者當然肯認政府 推動竹東林業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但是對於竹東林場辦公室與宿舍群是唯一見證 大竹東地區於戒嚴時期,「國家曾以不正當手段和體制,鎮壓、逮捕人民的受難地點」, 因此呼籲設立不義遺址,「提醒在地人及後代子孫,珍視今日言論自由和民主政治的可 貴。」
- 1.眾生之所
本次「紀念碑」(Monument)設計將「碑」的物件(Object)性質轉換為場所(Place)的創建, 並以「建築的不在」(Architecture of absence)概念出發,故此紀念場所不再是佔據城市 公共空間,而是透過其建立創造更多屬於公眾的場所。我們並不追求宏大突出,而是低 度地融入於小鎮日常的視野之中。地面層上依稀可見露出的木梢,低調訴說是曾被噤聲 的過往 ; 由地面往下數層,在繁鬧市街中創造屬於紀念場所的氛圍。
- 2.落木無邊
回應在地客庄歷史,採用與事件直接關連且為生活記憶熟悉的原木,約40支高於10米的 原木作為核心材料。不受傳統的紀念碑量體所限,而以溫潤木材的五感經驗,召喚著庄 民走向記憶中的原鄉。原木,是生命原始的存在,亦為原鄉的起點。而其蕭蕭落下,又 騰空浮起,違反引力的表現力場,是為與遺忘的抗衡。
- 3.時光之河
圓環地面層上的地景,指向歷史長河中的不義遺址,並將場所以環狀性對四周開放。當 大眾願意再度齊聚於圓環過去亦曾設置的水池旁,或悼念或思念,或留影留念,彼此於 當代創造的紀念場所中重新連結,繼續共寫原鄉的歷史故事。記憶,如果有邊界,也得 以不斷綿延,融入屬於你我共存記憶的時光之河裡。
- 1.基地
本基地位於新竹縣竹東鎮竹東圓環,現址無建築物或開挖。由東西向東林路,南北向杞 林路所環繞。外地搭乘火車之訪客,可以從林業展示館及其日治宿舍聚落參觀,並由本 基地東側開口進入故事館。並於參觀結束後,由西南側靠近竹東鎮公所一側的門口離開 ,前往預計改為展覽空間的鎮公所內參觀,並接續往河岸及竹東市場。
- 2.動線
設置東側入口臨接林業故事館,西側入口面向鎮公所,進入之後由環狀階梯進入迴旋而 下的過程中,透過格柵可以看見懸吊在中庭巨型的落木。主動線透過兩座環繞於中庭對 稱之半圓形樓梯,從地面層逐層下至地下一及二層,從地下二層後,透過樓板挑空的長 坡道(Ramp)進到地下三層的中庭,為核心的紀念場所。主要出入口共有四處,北側並有 逃生梯及緊急升降梯各一處。
- 3.樓層簡介
各層均保留可彈性設置廁所、機電設備房及儲藏之空間
建築面積均位於地下,依著外牆周邊為一圈寬度8米之環形室內空間,面向中庭處均為 大面弧形玻璃帷幕。並在帷幕外設有開口單元36x36cm 之格柵,平衡於室內採光,及落 木中庭的完整背景。環繞格柵結構材料為木質表面材、金屬框架結構及構件。
地面層:地景、入口、玻璃帷幕
地面層為公園及出入口,圓環周邊為高1m、寬50cm之實心護欄。往內側中間配置數座 耐候鋼板形成的楔形地景植栽,並有大型階梯往B1主入口。最內側則是高4m環繞的玻 璃帷幕,下方為主要環形樓梯。
B1層:文獻圖書館、常設展廳
玻璃採光罩、入口大廳,展廳與圖書館中展示了關於事件的文獻與展品,預計可放置圖 書館紙本與視聽文獻一萬冊、展覽面積約 450 m2
B2層:特展空間、互動展區
作為特展展覽空間,透過更穿透的對外窗與樓板挑空,可見到更多的巨型落木,空間感 在此也逐漸開闊,展覽空間面積 640 m2。
B3層:活動場所、水池、落木
挑高大廳 - 提供可容納100人之220 m2視聽講堂(auditorium)、可容納40人之200 m2 工作坊空間與咖啡廳,民眾活動可以在此發生並延伸至中庭集會(gathering)
中庭 - 核心紀念場所,以地景方式輕微起伏的銘刻石墩,環繞著直徑14米的倒映水池, 48支15公尺高的巨大原木,以鋼索系統固定於離地3公尺的高度,失根地懸掛著。
- 4.尺度
面積-
基地面積1,964 平方公尺(佔地直徑:50m)
開放空間面積: 914 m2
梯廳屋突: 350m2
B1F: 室內 1055 m2
B2F: 室內 807 m2
B3F: 室內 1055 m2 中庭 607 m2
總地下室樓板面積 Below grade GFA: 3830 m2
高度-
建築物最低層深度:11.9 m
含筏基結構總開挖深度: 14.9 m
各層樓板至樓板面高度:4m
各層室內樓高: 3.5m
遺書與遺願,是遺憾或者成為遺產
閱讀國家發展檔案管理局政治檔案中,彭金鑾與楊熾森從接獲通知到執行死刑,一個時 辰之內匆匆寫下的遺書。在受害者被槍決之後,政府不僅沒有寄出遺書,還透過殯儀館 向死者家屬收取一筆為數不小的贖屍金。遺書中不斷向父兄與妻子道歉,望其切勿悲痛 傷身,領取骨灰即可,財產皆已充公就莫再花錢領取全屍......
時至今日,我們無意也無法代替逝去的人發聲,更非希望總是抱持著未盡之業的遺憾, 而是期待已長成大人的我輩,能夠學習直面陰影、無懼悲傷,擁抱傷痛,承載著三代記 憶的我們,終能創造出一個留給眾人留給我們自己一個陽光撒下的角落,讓我們能夠靜 靜地想著,好好地紀念,我們還有我們的父母,我們的阿公阿婆,一直一直,沒有忘記, 那心心念念的人。


- 瀏覽人次: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