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傳統客家音樂

客家傳統音樂所指前人所留下來的歌曲和唸謠,是客家族群在長期勞動和社會生活當中產生的集體創作,作者及產生年代有時不可考,是藉由口耳相傳、世代傳唱下的珍貴文化資產。
臺灣的客家傳統歌謠,按照歌曲類型可分為山歌和小調。「山歌」是指「山野歌曲」包括【老山歌】、【山歌子】與【平板】等;「小調」則是指「里巷之歌」,是指在城鎮中產生之歌謠,並流傳於全國各地者。
茲將臺灣客家傳統歌謠介紹如下:
一、山歌
山歌是民歌的一種類型,是臺灣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從地區分布來看北部地區以【老山歌】、【山歌子】、【平板】最為普遍,中部臺中地區山歌有【挑擔歌】和【滿山趖】;南部高雄、屏東地區則有【大門聲】、【大埔調】、【正月牌】、【賣茶調】、【哥去採茶】、【送郎歌】、【搖兒歌】、【半山謠】、【新民庄調】、【拾想 柴歌】(又稱【吊高腔山歌】)、【月月花開望哥來】、【老腔送郎】和【十八相送】等。
(一)老山歌
是臺灣北部客家山歌最原始的曲調,亦即是產生於臺灣北部的原生態山歌。老一輩山歌手稱它為【大山歌】。節奏為無板或散板,行腔自由。
(二)山歌子
又叫【山歌仔】或【山歌指】,從【老山歌】融入採茶戲後,所發展出的許多系列新曲,亦有人稱它為「山歌腔」山歌。
(三)平板
又叫【平調】、【改良調】、【採茶】有固定的一板三眼(4/4 拍)節奏,曲調委婉柔美,十分具有親和力,深受鄉親的喜愛。


二、小調
小調又稱「小曲」,是流傳甚為廣泛的各種抒情小曲。相對於來自「山野之歌」的山歌,它就是城鎮裡的「里巷之歌」,是原始民歌經人加工改編的作品,也是商業化的產物。目前在臺灣所流傳之客家小調,部分取自客家八音或客家三腳採茶戲中的曲調,
例如:〈桃花開〉便是源自於客家八音中之〈花鼓歌〉;〈送郎出門〉和〈送郎歌〉原為採茶戲「梆傘尾」中之唱段,〈陳仕雲〉則是採茶戲「賣茶郎回家」中的唱段,其他如〈問卜〉、〈糶酒〉、〈送金釵〉、〈十二月採茶〉等皆源自於採茶戲中之同名唱段。

  • 瀏覽人次: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