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

最新消息

發布日期:114-10-18

更新日期:114-10-19

食農教育嘉年華登場 找出客庄與園區共存共榮新模式

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邱星崴今(18)日前往新竹清華大學,參加「2025地結良緣大新竹食農教育嘉年華暨清華社會實踐聯展」。邱副主委表示,桃竹苗生活圈深具客家底蘊,隨著客家文化邁入新的時代,需要大家共同思考文化與產業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實現「共存、共榮」。

邱副主委指出,「新竹」幾乎已成為「新竹科學園區」的代名詞。大家一想到新竹,就會聯想到「大竹科」的生活模式,年輕人來新竹念研究所,畢業後進入竹科上班,之後成家立業,形成一套運作了40年的循環。然而,這套模式卻對台灣產生了劇烈的影響。一方面,竹科作為護國神山帶來經濟發展;但另一方面,只要有科學園區的地方,就會出現這類如Costco、藏壽司等跨國全球化企業。

邱副主委進一步說明,這個運作模式打破了原本地方的循環。過去從部落到海邊,鄉村生產原料與工藝,形成歷時兩、三百年的流域循環;如今因竹科型態的崛起而中斷,大量、便宜的連鎖消費場域產生磁吸效應,讓原本的在地人都往那裡聚集,造成地方產業逐漸沒落。

他認為,這個龐大的產值體系,就像一個「大飛碟」降落在我們的客庄,40年來不斷擴散,未來還會持續往台南、台中、宜蘭等地複製。站在國家立場,我們不能「一手創生、一手創傷」,因為這些園區周圍就是我們的客庄。而如何讓兩個具有張力的體系之間「共存、共榮」,也許可透過食農教育、客庄新生公協力平台與ESG概念,讓兩個體系之間產生更良性的發展。

上午的圓桌論壇以「區域共好平台整合」為主題,在清大永續長林福仁主持與李天健執行副主任開場下,聚焦「跨部會政策區域整合架構」,並以食農教育為例,探討「中央地方民間」的協力模式。邱副主委、立法委員陳培瑜、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組長邱秋嬋等人,分享區域整合對於部會政策推動的重要性與作用。

下午接續進行「客庄新生論壇」,共舉辦4場主題論壇。首場以「客庄新生公私協力平台」為題,由邱副主委主持,邀請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長夏榮生、農業部農糧署北區分署長黃怡仁與新竹縣農業處科長黃怡娟,探討園區企業如何攜手地方團體,共創產業、文化與生態永續。

出席活動的貴賓尚包括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組長林欽德等人。現場規劃120個食農教育攤位,串聯校園、社區與產業,促進不同領域的產官學交流。除了提供在地食農教育體驗,讓參與學生與民眾能親身感受土地魅力與飲食樂趣;此外,活動安排圓桌論壇及3大主題論壇(ESG論壇/地方學論壇/食農教育論壇),共規劃13個研討議題,並舉辦24場食農教育及畜產短講。透過多元交流,打造一個促進區域共好的平台,讓知識得以轉化為寓教於樂的學習體驗。

 

  • 瀏覽人次: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