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緣起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不同的族群都有屬於各自的語言,而客家族群在數千年前因戰亂、政變而數度舉族南遷,到近四百年渡海來到台灣,由南到北、由西而東移地拓墾。
西元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當時因政府全面推行國語政策,因此忽略了其它族群的語言的保存(如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以致於這些本土性的語言逐漸地凋零甚至消失。而台灣三族(閩南人、客家人及原住民)中,就國語能力與母語能力的比較,閩南人看不出有顯著的不同,客家人則普遍國語能力比母語能力高,而原住民則相反。就母語能力而言,閩南人最好,原住民其次,客家人殿底,客家人年輕一輩不會使用母語已是普遍的現象,而客家人與客家話也逐漸地隱身凋零。語言除了做為溝通的橋樑外,其更重要的意涵乃在於文化傳承。目前在台灣客家語言的流失、文化斷層情形非常嚴重,因此使得客家文化的生存發展正面臨族群認同、文化力萎縮及公共領域式微等重大危機。
為了正視客家文化的傳承,民國90年6月14日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客家社會各界的深切期盼下正式成立,其目的即在於復興客家的語言文化,使客家社會重現活力,並使客家語言文化重返知識體系及公共領域。
為更深入瞭解台灣地區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的情況,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自民國91年起,連續二年展開本項調查研究,以瞭解客語實際使用狀況及傳承等問題。今年並利用92年調查樣本作為依據,進行固定樣本的追蹤調查(PANEL STUDY),以瞭解受訪樣本在一年內客語使用情形的變化,並就前述固定樣本,發掘其客語能力有特殊變化者,進行個案深入訪查。此外,本年度並進一步針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所推行之客語生活學校,選擇10所小學,針對該校各年級進行集體面訪,以瞭解接受客委會補助之客語生活學校學生客語學習狀況。
- 相關研究內容請下載附件檔案
無法瀏覽請安裝Acorbat Reader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