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者:
- 論文名稱: 用漢語構詞及語音解讀客家地名—以桃竹苗地區的客家鄉鎮市為例
- 作者: 葉牡丹
- 校院系所: 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 學位: 碩士
- 學年度: 89
- 關鍵字詞: 地名分類,地名解讀,語音學,構詞學,語意學,語用學
地名研究向來注重其地理位置、區域形態、名稱沿革等地理與歷史因素,〈用漢語構詞及語音解讀客家地名—以桃竹苗地區的客家鄉鎮市為例〉(以下簡稱葉文)另闢蹊徑,以語言因素本身作為討論焦點,可謂匠心獨運。葉文已經從語音學及構詞學的角度,將桃竹苗客家地區的地名予以分類檢視及勘誤,如果能更一步地從採用語意學及語用學理論為進路,必可擴大並加深吾人對地名研究的視野。
葉文的理論基礎在於第二章「用語音分析解讀客家地名」及第三章「用構詞分析解讀客家地名」,二者分別從語音學與構詞學的角度,介紹海陸客家話的語音及構詞特色,並用其解讀客家地名。前者雖題名為「解讀」客家地名,實際上該章可以看成是以地名為例的海陸客語概述;後者則以漢語構詞通則為綱領,將客家地名以予以分類。
葉文這一理論取向的明顯弱點是海陸客語的適用範圍問題,由於海陸客語是台灣客語的少數族群,其流通範圍以新竹縣為主,略見於桃園,少見於苗栗,然而葉文逕以海陸客語分析整個桃竹苗客家地名,卻並未提出理論的合理性。儘管葉文曾以海陸客語之「濁聲母清化後,變成送氣陽調」這一語音特性,暗示了海陸客語在解讀客家地名上的優勢(葉24),然而葉文只是一筆帶過,諒難服人。筆者認為,葉文勢必在「縮小地名範圍」或「擴大理論基礎」中,二取其一,才能通觀全盤。
葉文對客家地名真正的分析與解讀見於第四章「客家人對地名之命名風格」及第五章「從語音及構詞的角度看客家地名的訛誤現象」,後者可以視為分析解讀的前置工作;至於前者所提出的四項客語命名風格,則實為全文核心所在。葉文十分用心地解決了許多地名訛誤的問題,例如苗栗縣頭份鎮的鹿廚坑,實為碌碡坑,其訛誤原因係註記者不諳客語,不知碌碡係農具名,或雖識碌碡卻無力寫出漢字,乃寫成鹿廚(葉 39)。然而葉文並未察覺,勘誤雖然重要,但是這種訛誤現象的解釋卻是更重要的研究課題。以新竹縣關西鎮為例,本區地形似鹹菜甕而得名鹹菜甕舊名,日據時代以鹹菜客語近似日語關西,而改今名(葉71)。這何嘗不是一種訛誤現象,而且在台灣四百年來多元族群互動下,這一現象在地名、人名及物名上,不知產生過多少回!那麼,如何解釋這種地名訛誤現象呢?我們先討論葉文對客家地名之命名風格的分析後,再回頭來談。
葉文認為客家地名風格有四:樸俗實用、念舊懷祖、尊重自然、祈求平安興盛(葉57-69),以念舊懷祖為例,葉文舉3個與大陸原鄉有關的地名以及19個以宗族姓氏有關的地名,於是論斷客家地名風格具有念舊懷祖的傾向(葉67)。然而,這一解釋是武斷地(arbitrary),試想,印地安人狩獵的原野被命名為新英格蘭後,我們究意要說這是白人的鄉愁還是宰制(hegemony)呢?於是我們不得不開始認真思考地名的界定及詮釋權誰屬的問題?而且至此我們的討論進入了語用學的領域。筆者以為,求進一步解讀地名,葉文勢必在語音學、構詞學之外,探討「地名的語意脈絡是什麼?」這一語意學的問題,然後更進一步深思「決定語意脈絡的過程為何?」這一語用學的問題。筆者也以為前段所談地名訛誤的問題也應該在這樣的脈絡下討論,才能充分解釋客家地名的變遷始末。
客家界人士呼籲儘快普查國內客家社區與人口,並且視之為客家學與客家運動的基本工作。筆者以為葉文的研究成果正可以視為客家地區普查工作之一環,而且實際上行政院內政部亦已委託中研院進行國內地名調查中,其成果正待葉文及其隨行者,進一步綜合歸納。筆者預期,一旦重用語言學之語意與語用理論,客家地名研究必有重要突破。附帶一提,新竹師範學院的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成立之後,成功地訓練了一批客家學的研究成員,期盼這一批生力軍能從語言學的角度,繼續投入客家基礎研究,如此客家學之發展必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