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者:
- 論文名稱: 原鄉的召喚:杜潘芳格詩作研究
- 作者: 謝嘉薇
- 校院系所: 淡江大學中文學系
- 學位: 碩士
- 學年度: 90
- 關鍵字詞: 台灣文學,客家詩,女性主義,母語文學,杜潘芳格
近來女性書寫蔚為潮流,以女性書寫為主題的博碩士論文亦隨之風起雲湧,新竹縣新埔鎮女詩人杜潘芳格亦因之為台灣文學史界所矚目,自1997年以來,至少已有九篇博碩士論文論及杜潘。謝嘉薇有見於杜潘筆下包含了族群關係、語言糾葛與性別議題,於是以〈原鄉的召喚:杜潘芳格詩作研究〉(以下簡稱謝文),專論杜潘詩作。
杜潘生於1927年的日據後期;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時她正值青春年少;1982年已屆中年之時取得美國護照,一生之中擁有三種國籍。謝文認為語言及性別是理解杜潘詩作的兩個進路,語言方面,杜潘在語言的霸權下,經由屈服順從到掙扎反轉,終至超越,先是「跨越語言」,從日文轉而以中文書寫;晚年則企圖實踐「我手寫我口」的母語文學(謝 86)。性別方面,杜潘面對自我女性化的歷程時,展現認真卻清楚的掙扎過程,她認同兩性的差異,但更揭示身而為人,獨立個體的自由與尊嚴(謝 169)。因此,謝文以「原鄉」概念作為理解杜潘詩作的主軸,原鄉是多義性,它一方面標誌了女詩人的客屬身分,以客家為其語言的原鄉;另一方面則以女性自我為主體,以自由與尊嚴為其女性的原鄉。
謝文以原鄉為題勾勒杜潘芳格詩風,已顯洞見,可謂不可多得。然而謝文並不以此自滿,企圖進一步探索杜潘的文學心靈原鄉,亦即詩人最終單一純潔、純粹的書寫態度。而且謝文也暗示此一文學心靈原鄉,正是杜潘語言原鄉與女性原鄉的本源。可惜謝文僅於文末淡淡幾筆,表明杜潘在高品質的日常生活中,靠著詩人謙卑、深省、祈禱並感謝的態度,具體呈現其文學心靈原鄉,也正是這一心靈原鄉召喚著一個至真、至善、至美的人和社會(謝 172)。除此之外,整篇論文實質上並未討論杜潘文學心靈的原鄉。
這一瑕疵係因受限於其研究架構,謝文對杜潘詩作的剖析側重於族群與性別,獨漏宗教。杜潘自言「說起我的教育,可以說宗教占了很大的部份,因為母親是很虔誠的基督徒,所以從小我受她的影響」(曾秋美1997:162)。此外,我們在杜潘那首酸楚的三月九日詩篇,確實看到姑丈殉難於二二八事件的悲苦與激憤,而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姑丈張七郎也是一位基督徒,而且七郎的父親正是受業並受洗於馬偕牧師的張仁壽。此外,我們從杜潘「母地」、「鴿仔的聲」等詩,清楚地窺見信仰在她心中所佔有的關鍵性地位。儘管杜潘年過三十才受洗為基督徒,但從這些史實與杜潘的詩作顯示,杜潘自始至終生活在基督徒的氛圍裡。我們其實看到的不只是一個客家女詩人,更是一個基督徒,也就是說吾人對於杜潘的理解固然不能捨棄客籍與女性兩個概念,但是基督徒的重要性恐怕不下於客家人與女人。筆者以為這是杜潘研究中十分關鍵的核心議題,而且在台灣的基督教史上也深具意義。然而謝文僅於全文將盡之際,以延伸問題視之,略嫌小覷。
誠如謝文所言,杜潘篤信基督教義,認真地在生命每個階段身體力行,在宗教國度裡,她是個追求真理、道路與公義的虔誠牧者,這一精神心靈展現在詩作上,令人反覆吟詠之際,充滿著感激、信心、希望和真愛(謝16)。簡言之,詩人杜潘芳格是客家人,是女人,也是基督徒,謝文只須略為調整架構,將基督徒的部份獨立成章,如此應能全幅彰顯詩人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