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者:
-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苗栗縣傳統詩社研究----以栗社為中心
- 作者:
- 校院系所: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 學位: 碩士
- 學年度: 89
- 關鍵字詞: 日治時期,苗栗縣,傳統詩,社栗社
〈日治時期苗栗縣傳統詩社研究----以栗社為中心〉(以下簡稱王文)是作家王幼華應苗栗縣文化中心撰寫《苗栗縣文學發展史》之時,廣泛收集史料,以十一個苗栗詩社中,資 料最為充實的「栗社」為核心,論輯而成之碩士論文。筆者以為考證精實固然是王文最大的貢獻,然而王文對於傳統詩社興廢之析論,更是往後深究的絕佳重點。
王文以苗栗傳統詩社史實的考證工作為主要內容,正如其所自評,由於在輯佚與實查上的工作十分完備,王文毫無疑問是目前日治時期苗栗縣詩社最全面的研究(王7)。全文分別從詩社之源流、發展、與運作以及詩作之分類析評,敘述苗栗詩社的歷史。
傳統詩社源遠流長,宋末的月泉詩社的運作模式即和台灣傳統詩社相仿,然而王文認為真正促使傳統詩社蓬勃發展的是日據時期殖民政府的懷柔政策,著名的台北「瀛社」、台中「櫟社」與台南「南社」都成立於二十世紀初期,而且這些詩社的領導人,特別是瀛社成員也都與日籍詩人及官員時相唱和(王 17-20)。苗栗縣十餘個以栗社為核心的傳統詩社皆成立於日據時期,栗社成立於1927年,其運作方式相當制度化,社員必須提出申請才具有參加詩社活動的資格,詩社的主要經費來源是社員繳納的社費及寺廟捐獻。詩社的吟詩方式包含擊缽吟與徵詩、步韻唱和及跨社聯吟等,每次吟詩設左右詞宗以為品評。至於詩作則大致可區分成震災詩、應時詩、議時詩、詩謎、苗栗景題詩、風流綺情詩等。栗社活動的高峰期為成立後十年,詩作帶有濃厚應時色彩,與台北瀛社之運作模式相似。
儘管栗社的影響力不及瀛社等全台性大型詩社,但是卻和台中鰲西吟社、新竹大新吟社、雲林斗南吟社、宜蘭登瀛吟社等兩百餘個詩社相似,可以視為是台灣地方性詩社的典型,當然也就是吾人理解台灣地方史所不能遺漏的片段。王文憑藉其栗社的研究成果,已足以做為往後台灣詩社研究的重要基礎,可謂貢獻卓著。而且實際上王文已經特別針對傳統詩社的式微,提出解釋架構。關於傳統詩社的沒落,王文除了也贊同大部份研究者歸因於新文學運動興起之外,還特別注意到傳統詩社數量龐大的「應時詩」所造成的影響。詩人在日據皇民化時期所寫的應時詩確實讓人感動於他們報國的熱情,在政權改易之後,這種熱情變得曖昧與敏感而難以碰觸。特別是台灣政治情勢最為混亂的1945年至1955年十年間,各種意識型態在台灣角力,詩文成為一種危及生命的禁忌,至此詩社式微,甚至完全在歷史中消失(王147)。正如傳統詩社成員對當年應時詩作的尷尬,王文重新翻檢故人舊稿亦難免遲疑。因此乍看全文章節,王文似乎僅僅平舖直敘傳統詩社當日風光,然而待扉頁初揭,赫然發現殖民、衝突、馴化、多元視角、去中央、後殖民等詞眼,於是我們才發現王文係以客觀理性的態度整理分析其傳統文學之樣貌,既不避諱其間的扞格與屈辱,也不自溺於意識形態的立場,從而努力掙脫被殖民陰影,並且打造健康明朗的現代台灣(王6)。這番言語令吾人想起王之另著《我有一種高貴的精神病》,該書運用各種新視角與呈現方式,解剖社會病態心理,從而推翻所謂正統的思維。那麼我們到底應該用何種角度思考這些包含所謂鐵血詩人吳濁流在內的傳統詩社成員?
王文於其結論提及,詩社的成員自成一種文化及權勢的體系,這個體系經常在政治利益和人際往返間發生作用,而且依王文對詩社成員生平之考察,這樣的勢力至少延續到國民政府來台之後(王145)。顯然這些吟風弄月、應時酬酢的文人何嘗不是權力的追逐者?其然?豈其然乎?至此,吾人對於台灣傳統詩社的研究,勢必從文學史的邊緣走向政治史與社會史,當然一部苗栗傳統詩社的研究也只有重新調整章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