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者:
- 論文名稱: 吳招鴻(阿梅)之新興八音團及其客家八音技藝研究
- 作者: 湛敏秀
- 校院系所: 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研究所
- 學位: 碩士
- 學年度: 89
- 關鍵字詞: 六堆,客家,八音
八音是客家獨特的音樂,位於高雄、屏東的南台灣六堆地區目前仍有幾個職業的客家八音團,這些樂團的形成、發展及經營模式各有不同,其中成立已四十餘年的吳阿梅的新興八音團,可視為六堆地區客家八音史的縮影。因此,湛敏秀的碩士論文〈吳招鴻(阿梅)之新興八音團及其客家八音技藝研究〉(以下簡稱湛文)選擇新興八音團為研究對象,建構出六堆傳統客家音樂的樣貌。
湛文首先敘述六堆地區客家八音之活動概況,然後完整地說明吳阿梅的師承系統、習藝歷程、新興八音團之形成、經營模式、發展與轉型。湛文最突出之處是針對吳阿梅三十首客家八音曲目做一整理記錄,建構出完整之客家八音曲目,並將現場錄音所做之採譜與吳阿梅師傳之工尺譜做一比較研究,從而了解其嗩吶吹奏技巧所慣用變奏或加花之手法,確立其個人之嗩吶技藝及風格。此外,湛文在娶親、敬外祖、寺廟慶典、喪事等各種場合,藉由參與觀察法,記錄了八音與客家人歲時祭儀及生命禮俗的緊密關係。
關於客家文化獨特性之研究,向來有傳統論、適應論及創新論等主張。湛文做為一個精緻的客家地方音樂藝術的記錄者,特別是對於六堆客家地區,可謂貢獻卓著。值得注意的是,自鄭榮興以苗栗地方音樂家陳慶松為研究對象開始,學界對於客家八音的研究,一晃眼已經二十年。鄭榮興、游庭婷、林伊文及湛敏秀已分別針對北部客家地區的桃園及苗栗,南部地區的美濃,完成客家八音十分細緻的田野報告。這些論文分別從音樂史、音樂理論、音樂演奏及社會文化脈絡等面向,探討台灣的客家八音。研究結果顯示,客家八音在中國音樂歷史上有一脈相傳的地位;在音樂結構上,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個別的演奏家以其豐富的演奏經驗,在音樂技術上迭有創新;在民俗社會裡,客家八音至今仍為現代客家人生命禮俗與祭儀中無法分割的文化現象,而且與經濟及族群等社會文化脈絡息息相關。換言之,我們在客家八音裡,看到傳統論、創新論、適應論等觀點,這意謂客家八音確實是研究客家文化變遷的絕佳素材。
參考書目
湛敏秀
2000吳招鴻(阿梅)之新興八音團及其客家八音技藝研究,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林伊文
1999美濃的客家八音與傳統禮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庭婷
1996桃園地區客家八音研究 --以音樂文化為主,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榮興
1985客家八音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