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108
作者:張二文
補助金額(萬元):27
龍肚庄於乾隆2 年(1737)開庄,是美濃區僅次於瀰濃庄開發的古老聚落,庄內蘊含豐富的客家歷史與文化,本庄因鄰近荖濃溪,美濃開庄的第一條水圳—龍肚水圳便在此開鑿,因灌溉之便加上荖濃溪的沖積沃土,龍肚在清朝時便有了『六堆米倉』之譽。日治時期在庄東設置竹仔門發電廠,發電後餘水順著四通八達的獅山大圳的灌溉系統,於是奠定了農業的根基。
龍肚國小成立於大正9 年(1920),當時校名為美濃公學校龍肚分校,第三年獨
立為龍肚公學校,本校位於茶頂山下,正如本地的客家諺語『凹下的伯公~兩頭
食』(左右逢源之意),除了擁有人文薈萃的文化資源,校園周邊的自然生態也相當豐富多樣,昭和元年即有第一屆的公學校畢業生,昭和3 年(1928)在本校增設龍肚農業補校〈二年制〉,到昭和10 年(1935)遷設旗山,改稱為旗山實踐農學校,也是後來的省立旗山農業職業學校。那七年為當時的旗美地區培育了現代化農業的生力軍,也為龍肚國小後續推動食農教育埋下伏筆。這股源日本時代的『農育力』,為百年後龍肚國小的教育目標有何啟發?在龍肚地區留下哪些趣味又動人的故事及哪些值得探索的文史資料?
從日治農業補習教育到現今食農教育-以高雄市美濃區龍肚國民小學百年發展為例
張貼日期:
作者:張二文
補助金額(萬元):27
龍肚庄於乾隆2 年(1737)開庄,是美濃區僅次於瀰濃庄開發的古老聚落,庄內蘊含豐富的客家歷史與文化,本庄因鄰近荖濃溪,美濃開庄的第一條水圳—龍肚水圳便在此開鑿,因灌溉之便加上荖濃溪的沖積沃土,龍肚在清朝時便有了『六堆米倉』之譽。日治時期在庄東設置竹仔門發電廠,發電後餘水順著四通八達的獅山大圳的灌溉系統,於是奠定了農業的根基。
龍肚國小成立於大正9 年(1920),當時校名為美濃公學校龍肚分校,第三年獨
立為龍肚公學校,本校位於茶頂山下,正如本地的客家諺語『凹下的伯公~兩頭
食』(左右逢源之意),除了擁有人文薈萃的文化資源,校園周邊的自然生態也相當豐富多樣,昭和元年即有第一屆的公學校畢業生,昭和3 年(1928)在本校增設龍肚農業補校〈二年制〉,到昭和10 年(1935)遷設旗山,改稱為旗山實踐農學校,也是後來的省立旗山農業職業學校。那七年為當時的旗美地區培育了現代化農業的生力軍,也為龍肚國小後續推動食農教育埋下伏筆。這股源日本時代的『農育力』,為百年後龍肚國小的教育目標有何啟發?在龍肚地區留下哪些趣味又動人的故事及哪些值得探索的文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