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客家貢獻獎
2021客家貢獻獎得獎者輯錄下載(70Mb)
一、終身貢獻獎

徐正光先生
徐正光教授是籌備客家委員會的重要推手,也是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創始人,積極進行客家研究及發表多篇重要客家學術著作,除投入社會運動、積極推動「還我母語運動」外,亦曾擔任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客家雜誌社社長,在建構國內外客家知識體系、行政體制及建立永續客家文化發展架構等居功厥偉,為學術與社會各界所推崇。

楊貴運先生
楊貴運博士為世界臺灣客家聯合會創會會長,除團結海內外客家鄉親外,在擔任國策顧問期間積極爭取不分區立委之客家名額及客語訂為「臺灣四大官方語言」之一,對於推動以臺灣為中心的世界客家組織不遺餘力,效益宏大,為海內外客家所景仰。
二、特別貢獻獎

廖運範先生
廖運範先生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於醫學領域卓有成就及貢獻,曾獲歐洲肝臟研究學會國際肯定獎、教育部醫科學術獎等重要獎項,亦是《當代醫學》月刊發行人,堪稱為客家之光,經決審委員會推薦為特別貢獻獎得獎者。
三、傑出成就獎

蕭新煌先生
研究發展類
蕭新煌博士擔任客家委員會學術發展委員會召集人及國立中央、聯合2間大學的客家研究學院講座教授,致力提升整體臺灣客家研究的質與量,並推動成立「全球客家研究聯盟」,帶動臺灣客家研究與國際接軌。

張芳慈女士
藝術文化類
張芳慈女士致力創作、出版客家文學,曾榮獲臺灣詩人獎及吳濁流新詩獎,並與國內多位女性作家成立「臺灣客家女性創作聯誼會」,積極參與、推動各類客家藝文展演活動,提升客家文學文壇地位。

黃秀滿女士
藝術文化類
黃秀滿女士為客家戲國寶級人物,成立「黃秀滿歌劇團」並用心經營,獲獎連連,同時於各藝文中心及各級學校教授客家戲身段、唱腔,用心傳承客家戲曲。

莊陳月琇女士
公共推廣類
莊陳月琇老師為臺灣客家教師協會創會榮譽理事長,曾在全國各地及美加地區舉辦客語教學教師研習,並研發客語教學工具與教學方法,編輯客語教科書及附屬教具,為客語教學先驅。

黃厚源先生
公共推廣類
黃厚源先生高齡102歲,深耕楊梅地區,戮力於客家鄉土文史的發展超過一甲子,採集楊梅在地文化、客家諺語、歌謠及故事等,將珍貴的民間文學保存,具長久深遠顯著貢獻。

林鈺婷小姐
青年貢獻類
林鈺婷小姐擔任客家電視臺與許多客語廣播電臺主持工作,使用道地客家用語、俚語進行歌曲創作,積極傳唱客家,以後生之姿奮力推動母語並為客語揚聲,客語專輯曾入圍第23屆流行金曲–最佳客語專輯獎。
2019客家貢獻獎
2019客家貢獻獎得獎者輯錄下載(38Mb)
一、終身貢獻獎

朱真一先生
朱真一先生長期在美國提倡及推動客家臺灣語言歷史文化,在報紙闢客家專欄,並出版數本客家書籍,積極於北美各地客家社團舉辦演講,在海外大力推廣臺灣客家文化、語言、歷史等,首創臺灣文學營並成立「客家臺灣文化獎」,頒獎給對客家文化有貢獻之人士及團體,其盡心全力支持客家研究及推廣客家文化的行為獲得許多客家人士的肯定。

林光華先生
林光華先生開啟客家運動的扉頁,始終如一堅持理念為客家母語傳承並發揚客家文化,從1988年發起「還我客家母語運動」,跑遍全臺演講,呼籲客家人重拾母語,面對客語斷層危機,並全力支持客家運動代表性刊物《客家雜誌》。擔任立法委員期間,積極推動客語相關之修法及立法,如設立客家廣電基金、籌備行政院客委會及推動客家電視開播等實質作為,對於客家語言復振效果影響甚鉅,提升客家對國家多元文化公共事務之發展,對國家及社會極具有重要的貢獻力及影響力。
二、傑出成就獎

楊政男先生
研究發展類
楊政男先生是客家語文研究的先行者,國學基礎深厚,在1989年加入中原周刊社團,開始客家語言的研究、鑽研客語文字,編寫客語字辭典,其所編撰的客語字辭典深受許多專業研究者的喜愛,因而奠定客家語文的傳承,客語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在語言文化研究上,表現客家硬頸精神,研究著作不怠,並積極參與客家事務,弘揚客家文化,傳承、推展客家文化發展,提攜客家後進,卓然有成,足為各界楷模表率。

謝其煚先生
藝術文化類
謝其煚先生以相機記錄人生的謝其煚先生,以鄉土人文為主軸,先後出版了臺灣早期農耕時代的紀錄影像,記錄水牛、稻田、農耕以及諸多客家文化,用相片記錄的時間長達一甲子,拍照底片多達11萬張,除了臺灣博物館典藏謝其煚先生的照片外,也印證了他當年以相機記錄歷史的堅持,具永續文化的價值。

賴仁政先生
藝術文化類
賴仁政先生致力於推動臺灣客家傳統音樂的工作,認為客家山歌具有時代性的意義與價值,要讓其永續傳唱,更積極扭轉各界對於客家傳統山歌刻板印象,讓客家山歌增加新的風貌,深受各界好評與贊同,推廣臺灣客家音樂新思維,帶給大家新的想法與視野,透過研究瞭解客家文化之美及客家傳統藝術更深層的意義,傳承臺灣客家傳統音樂精髓,讓珍貴的客家傳統音樂,代代相傳。

林生祥先生
藝術文化類
林生祥先生出生於高雄美濃,長年以家鄉為基地的林生祥先生,關懷臺灣的環境,以臺灣傳統音樂元素為底,並與西方音樂調合,創作出獨樹一格的臺灣新民謠,其樂團與公司從事文化藝術工作,將在地滋養的養分發揚至國內外,以客家語言發聲,在無國界的音樂世界中與聽眾產生共鳴,深化擴大了臺灣音樂產業的競爭力,近年深耕客家、兒童與青少年的音樂教育,期望臺灣的音樂文化向下扎根茁壯。

鍾雲輝客家八音團
藝術文化類
客家八音與客家人的生命禮俗與歲時祭儀密不可分,鍾雲輝客家八音團於民國93年在高雄美濃成立,為我國重要傳統藝術的藝能保存團體,有感於客家八音有逐漸失傳的危機,協助學校成立八音社團,不間斷地透過傳統的客家音樂,指導年輕藝生,傳承客家八音與客家人之間的傳統文化,並保存傳統客家八音。

邱淑治女士
公共推廣類
邱淑治女士為本屆獲獎的唯一女性,邱女士積極規劃客家歌曲演出活動、振興客家語言文化,於成立打擊樂團擔任團長期間,將客家音樂與打擊樂團結合,並深入臺灣各客家鄉、鎮市進行巡迴義演活動,此外,亦認助清寒學生長達20多年,鼓舞了無數清寒學生對未來的希望,其對發揚客家文化認同感卓具績效,至今仍獲得廣大客家鄉親之讚許,她積極參與推廣客家各項事務活動,對客家文化的熱愛與熱忱,從未改變。

黎萬棠先生
公共推廣類
黎萬棠先生長期在西班牙僑居地熱心僑務,創立西班牙臺灣客家會,擔任首屆創會會長,甚至聯合其他國家,組成歐洲臺灣客家聯合總會,積極促進在地客家文化的發展及推廣,時常舉辦客家聯誼活動,促進在地與客家文化之連結,2018年以西班牙文翻譯客家文學巨擘李喬大師的作品,用貼近西班牙語系民眾的角度,讓不同文化語系的人更了解及認識客家,黎會長在海外推展客家文化不遺餘力,貢獻卓越。
2017客家貢獻獎
2017客家貢獻獎得獎者輯錄下載(38Mb)
一、終身貢獻獎

曾貴海先生
長期投入全方位社會運動者的客家醫師兼詩人曾貴海先生,以行動詩學概念致力於古蹟的搶救,促成六堆「楊氏宗祠」核定為三級古蹟;推動建構全臺第1條「臺灣文學步道」;創立「保護高屏溪綠色聯盟」及「高雄市綠色協會」,近年致力於六堆地區客家文學、產業及歷史書寫的工作,持續為客家的永續發展奉獻心力,其奉獻跨越了族群與多元的公共事務領域,足為表率。

羅肇錦先生
客家語言研究先驅者與領航者的羅肇錦教授,撰寫海內外客方言研究最早的學位論文《瑞金方言研究》,及海內外第一本客語語法研究的專書《臺灣四縣客語語法》,後來許多客家話研究都循此衍發而來;1988年擔任「還我母語大遊行」活動發言人,並撰「祭國父文」於遊行當天宣讀,該祭文屬最早全篇用客家話撰寫的作品影響深遠;1992年與中原週刊社眾人合編國內第一部客家話詞典《客話辭典》,奠基國內客語漢字應用研究的基礎工程。
二、傑出成就獎

何石松先生
語言、文史、文學類
何石松先生憑藉著對於客語的熱情及使命感,積極投入客語研究,從客家諺語、詞彙再發展更深入的探究,編撰多部客語辭庫、教材及書籍,更首創醫護客語課程,讓客語融入生活服務,成果豐碩。

利玉芳女士
語言、文史、文學類
客家女詩人利玉芳女士致力於客家文學創作,將客家意識融入作品,以客家女性書寫的客語詩,豐富女性母語詩的領域,更將賞詩、寫詩融入生活裡實踐,成立「白鵝生態教學園區」,讓學生在真實的田野生活中認識自己生存的環境。

張維安先生
學術、藝術、文創產業類
臺灣本土第一位社會學博士張維安院長,長期投入客家學術研究與教學,厚實客家知識,爭取設立客家文化學院博士班,培育客家研究的高階人才,深化客家知識體系的基礎,並將學術和生命意義的結合與關懷落實於客家研究上,提升客家學術研究能量,功不可沒。

胡泉雄先生
學術、藝術、文創產業類
客家歌謠大師胡泉雄老師致力於客家歌謠的推廣逾40年之久,是全臺各地客家山歌的啟蒙老師,其熟稔客家音樂歷史淵源及特色,創作的歌曲格外有意義且富有濃厚的客家元素,並以研究、改良及推廣山歌為一生志業。

鄧幸光先生
公共事務及海外推廣類
海外推廣客語文學的鄧幸光先生,深感客家語言逐漸流失,堅持發行《客家親》20餘年,努力開拓客家文學與文化之版圖,籌辦多場巴西僑社大型集會,團結客家鄉親,提升巴西客家之形象與地位。

溫彩棠先生
公共事務及海外推廣類
積極於非客家原鄉推廣發揚客家文化的溫彩棠先生,籌組客家文化列車校園巡演,深入扎根客語文化教育,更籌辦3屆客家美食節,致力保存、創新及推展客家美食產業,多元推廣客家文化,實為客家文化的耕耘者。

尤約翰先生
公共事務及海外推廣類
把一生奉獻給東勢的挪威籍尤約翰牧師,造福偏遠山城醫療長達半世紀,用心關懷偏遠山城老人照護,更完整紀錄臺灣五、六○年代東勢鎮的常民文化與時代演進,對臺灣客庄的醫療、照顧與發展,貢獻卓著。

林炳煥先生
評審團特別獎
客家表演藝術國寶林炳煥先生,將一生無怨無悔奉獻給「撮把戲」、客家戲曲和客語文化,身先士卒站在第一線積極參與推動客家山歌、戲劇表演藝術以及客家語言教學,創新客家「撮把戲」的演出音樂和多元技巧,更留存豐碩的資料和演出紀錄,讓珍貴的客家無形文化資產,得以永續流傳。
2015客家貢獻獎
2015客家貢獻獎得獎者輯錄下載(55Mb)
一、終身貢獻獎

古國順先生
長期投入客語復甦薪傳基礎工作的古國順教授,30年來以母語推廣為使命,是傳承客家語言的重要推手。1980年前後,有鑑於客家文化的存續面臨挑戰,從參與傳播媒體開始,在客家風雲雜誌,宣講客家語言文化,喚起客家危機意識。1995年教育部將鄉土語言納入國民小學課程後,南北奔走,擔任各縣市母語師資培訓講師。
二、傑出成就獎

徐清明先生
語言、文史、文學類
徐清明講師從事教育事業,為了喚醒客家族群「莫忘祖宗言」的意識,參與地方文史調查,編撰客語教材及地方志30餘冊,不斷地鑽研、充實客語教材,成果豐碩。

馮輝岳先生
語言、文史、文學類
客家童謠創作家馮輝岳先生,深覺兒童文學對兒童成長影響深遠,為國內首位以兒童文學視角寫作客語童謠者,先後出版兒童書籍近40本冊,由於語言淺顯且聲韻活潑,也引發大人們傳習給下一代的覺醒,帶動母語的學習。

楊鏡汀先生
語言、文史、文學類
臺灣客家文化學會理事長楊鏡汀先生,是臺灣很早投入推行母語教學的國小校長,籌組臺灣客家文化學會,編撰客家文化叢書,帶領年輕後輩進入客家研究領域,並對客家母語教學、教材編輯不遺餘力,迄80餘歲仍致力客家文史寫作不輟,堪為客家後生之典範。

陳俊光先生
學術、藝術、文創產業類
甕之鄉陶瓷館館長陳俊光先生,1980年代即從事當前方興未艾的文化創意產業,利用苗栗在地陶土創造自己的文創品牌,以「美」構築客家,賦予產業新生命,營造客庄新美學,近年作品屢屢展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

鍾彩祥先生
學術、藝術、文創產業類
國家級八音傳承教育者鍾彩祥先生,擁有近60年客家八音演奏經驗,2006年組成美濃客家八音團,並協助美濃地區國中小學、高中成立客家八音社團,更將畢生所學記錄成譜,讓珍貴的客家無形文化資產,得以永續流傳。

林邱美純女士
公共事務及海外推廣類
推廣客家文化的蒲公英林邱美純女士,將客家文化藝術帶入美國主流社會,組訓客家藝文團隊,促進臺美客家文化交流,宏揚客家文化不曾停歇,拓展了國際客家能見度。

張瑞恭先生
公共事務及海外推廣類
客家文史工作的拓荒者張瑞恭先生,藉由文字為鄉土發聲,攝圖像為人物聚焦, 1985年創辦《三台雜誌》,期喚醒客家族群意識,1988年製播全球第一個客家電視節目「鄉親鄉情」,10年間遍訪一萬五千多位海內外鄉親事蹟、並編印客語字典、編纂苗栗鄉志等,不僅鼓舞客家之自信,亦開啟文化之新頁。

歐禮足先生
公共事務及海外推廣類
熱心公益,樂善好施的歐禮足先生,籌組成立南投縣客家協會,並輔導各鄉鎮成立在地客家協會,除此之外,成立南投縣唯一的「客家合唱團」,首創「文昌獎」,多元推廣客家文化,實為客家文化的耕耘者。
2013客家貢獻獎
2013客家貢獻獎得獎者輯錄下載(3Mb)
一、終身貢獻獎

鄭榮興先生
鄭榮興先生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教授,精操各類樂器,1987年將家族已解散的「慶美園戲劇團」重組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1995年劇團首度獨立在國家戲劇院演出《婆媳風雲》成功引起熱議,「客家戲」的存在終於為人所知;1995年鄭榮興在苗栗後龍設立「客家戲曲學苑」,以培育客家戲曲人才。
二、傑出成就獎

湯華英先生
學術、藝術、文創產業類
湯華英先生為桃園縣東門國小校長,歷任桃園僑愛、西門國小音樂教師,組織桃園愛樂合唱團並擔任團長。2000年受客家民謠大師楊兆禎鼓勵,湯華英參加第四屆客家新曲徵曲比賽,拿下藝術歌曲類及兒童歌曲類第三名。他創作客家歌曲一首接著一首,產量豐富卻稍嫌零散,在合唱團友人建議下,將這些歌曲用客家人的故事串連成一齣「清唱劇」,從第一次發表後,每年巡迴各鄉鎮及中小學。

張金松先生
公共事務及海外推廣類
張金松先生為大漢之音電臺董事長,從事媒體工作逾45年,1979年與林佾廷、胡泉雄、賴碧霞等人籌組「客家民謠推廣研究會」,盡心發揚客家文化。2001年與妻子陳裕美共同籌組「大漢之音調頻廣播電臺」,播送範圍涵蓋桃竹苗地區,強調以「傳承母語客家文化」、「傳承文化向下扎根」為宗旨,電臺百分之60以上為客語節目。
2011客家貢獻獎
2011客家貢獻獎得獎者輯錄下載(22Mb)
一、傑出成就獎

徐兆泉先生
語言類
徐兆泉先生為國小退休教師,民國86年,教育部為落實母語教學,於國小設置母語教學課程,徐兆泉即以其客語專長,在任教的胡適國小從事客語教學,並擔任客語教師訓練講師,培養客語師資人才。為了挽救逐漸流失的母語,靠著對客家的熱愛與傳承的使命感,以一人之力先後完成《臺灣客家話辭典》及《臺灣四縣腔‧海陸腔客家話辭典》兩本巨著,成為當時客語教學必備工具書。

黃子堯先生
文學類
黃子堯先生為客語文學創作之先驅,1989年與林宗源、黃勁連等人創組「蕃薯詩社」,致力推行客家母語詩創作,並為客家文學奠基發表多篇文學論述。1990年出版《擔竿人生》詩集,為全球第一本客語現代文學作品集。

張有財先生
藝術類
張有財先為傑出客家戲演員,擅長演丑角,張有財認為丑角沒有所謂的身段,表情與動作就是演活丑角的重要精髓。他練就從化妝到著裝一手包辦的技能,幾瓶顏料、一面鏡子,5分鐘就搞定丑角的舞臺裝。張有財參與推廣客家戲曲文化長達50多年,受聘於多個客家劇團特約藝術指導顧問、社區客家戲曲研習指導老師及客家戲曲人才培訓傳習藝師。

劉曼香女士
海外推廣類
劉曼香女士為旅居美國的客家傑出人士,1998年獲選為大華府地區客家同鄉會會長,開始領導著海外客家人從事客家語言文化推動及傳承。2007年為宣揚臺灣客家桐花祭,在華府同步舉辦「大華府客家桐花節」;2010年擔任大華府客家桐花春季音樂會暨臺灣客家特色商品展總召集人,增加臺灣客家國際曝光率。劉曼香在考量社團未來發展的同時,不忘海外下一代參與的重要性。
2009客家貢獻獎
2009客家貢獻獎得獎者輯錄下載(20Mb)
一、終身貢獻獎

溫送珍先生
溫送珍先生為臺北市客家開心會理事長,致力推動客家文化保存,溫送珍對客家文化的貢獻,皆屬扎根的基礎工作,卻有著深遠的影響。像是與客家菁英共同成立的客家會,奠定後來臺北市內客家社團蓬勃發展的根基。

陳運棟先生
陳運棟先生為客家研究的先驅,近10多年來,醉心於客家文史研究,著作豐富。1998年著作《客家人》是其代表作,集海內外客家研究之大成,被譽為研究客家的經典鉅著。
二、傑出成就獎

詹益雲先生
語言類
詹益雲先生為國小退休教師,詹益雲參考大中華字典、辭源、康熙字典、客音大辭典等,仔細整理用字用詞,還不時翻閱詩經楚辭找字詞的源頭,就這樣持續七八年的時間,終於《海陸客語字典》誕生了,此著作為研習古籍客語漢文最需要的參考工具書。

黃鼎松先生
文史類
在地客家文化工作者黃鼎松先生,埋首鑽研客家文化、鄉土文史三十餘年,以多面向的觀點記錄客家歷史,先後撰述、編輯或調查研究苗栗縣客家地區,包含:鄉鎮日誌、庄落村史、寺廟文化、客家民俗器具、歲時習俗、拓殖古道、客家傳統民居等三十餘種,內容豐富多元。

葉日松先生
文學類
葉日松先生為臺灣文學界寫客語詩的開路先鋒,為了母語的傳承,他以客語創作大量的新詩、童詩、歌謠,並投入推動客語教學、編教材,希望將客語文化活潑化、生活化。1996年9月19日,應中國廣播公司之邀,參加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以客語朗誦兩首客語詩,代表客家族群第一次以母語發表創作,登上全國舞臺。

曾文忠先生
藝術類
曾文忠先生為客籍藝術家,退休後選擇回歸到故鄉美濃定居,看到美濃風土人情在時代衝擊下不斷變化,客家文化面臨消失危機,曾文忠決定拿起畫筆,將美濃的鄉土風情透過繪畫來傳達,期盼藉此保存客家優美文化,並投入社區藝術營造,甚至捍衛鄉土的反水庫運動。

鍾仕達先生
海外推廣類
鍾仕達先生為旅居新加坡的客籍企業家,他以亞洲臺商聯合會總會長的身分,積極參與這些社團的所有文化活動,並表示新加坡的客屬會館非常多,各會館彼此間相處融洽。為了當兩岸客家文化聯繫的橋樑,他特地買了屏東六堆的《鄉土誌》到社團及會館,讓大家了解臺灣400萬客家同鄉的生活。

徐煥昇先生
青年參與類
徐煥昇先生為苗栗縣客籍教師,大學畢業前與校內客家學弟妹成立「客家風情社」,為校內的客家族群盡了傳承及凝聚的力量。退伍後任教於學校,深耕客語教學,開始從事客家文學創作,並積極宣揚客家文化;不僅帶領學生四處參賽獲獎,自己也參與各項客語競賽,多次奪得大獎。
2008客家貢獻獎
2008客家貢獻獎得獎者輯錄下載(172Mb)
一、終身貢獻獎

黃瑞娟女士
黃瑞娟女士為臺灣第一位完成大河小說三部曲的女性作家,1961年間始創作,客家大老鍾肇政先生是她的文學啟蒙老師,臺灣文壇巨擘吳濁流先生深愛她的才華,特稱她為才女。

劉興欽先生
劉興欽先生為漫畫大師、發明大王、客家文化推廣者,他以母親為典範,創作漫畫人物「大嬸婆」,大嬸婆是典型的客家傳統婦女,吃苦耐勞、純樸善良且擇善固執,善良熟悉的人物、幽默風趣的畫風,巧妙地介紹了全省各地客家的淳風、人文,分別連載於海內外各報章雜誌,成為膾炙人口的漫畫讀物。

賴鸞櫻女士(賴碧霞)
賴鸞櫻女士為客家「國寶級」歌后,雖未真正接觸過正統音樂訓練,卻集演唱與創作於一身;從民間藝人的角色,一路晉升為創作型的詞曲創作家及劇作家,是客家樂壇難見的奇葩,也是資歷深厚的客家人才,她婉轉、悅耳的歌聲早已傳遍全臺客家庄。
二、傑出成就獎

黃榮洛先生
語言文史類
黃榮洛先生為客家風土民情研究者,59歲那年一頭栽進採集研究客家鄉土史,至今孜孜不倦;1989年出版「渡台悲歌」,為客家先賢開墾點滴留下千古證據及資料,驚動臺灣客家人,之後陸續出版鄉土點滴、臺灣客家傳統山歌詞、臺灣客家民俗文集及其他傳說、俗諺等,在文史工作上有深遠主張,影響客家後進,啟發客家子弟甚多。

龔萬灶先生
語言文史類
龔萬灶先生為深根客家辭語的客語專家,1982年認識了徐清明、楊政男、宋聰正等熱心客家語言研究的同好,教學之餘,也開始投入客語的研究。1986年至2006年間,參與編輯及出版《客語辭典》、《客語字音詞典》及《客語詞庫》等書籍。龔萬灶對客話研究的深入,不但被教育部、客委會選為客語鄉土教材、四縣客家詞彙的編輯,更著手翻譯臺灣客家文學選集。

曾先枝先生
表演藝術類
曾先枝先生為一名集編、導、演全方位於一身的戲曲老師,11歲受到舅舅啟蒙學戲,擅長演出採茶戲丑角,在戲臺活躍60餘年。曾先枝不僅在苗栗「客家戲曲學苑」帶領年輕的學員排戲,更長期在臺北市社教館進行社區推廣教育,嘉惠有志於客家戲曲表演的名眾。

彭雅玲女士
表演藝術類
彭雅玲女士為客家籍劇團導演、演員,1981年加入臺灣小劇場,屬於臺灣第一代劇場工作者。創設以年長者為演出主軸的「歡喜扮戲團」,2006年製作第一部客家戲「台灣告白六:我們在這裡」,寫實地表現臺灣各族群的處境。

張秋臺先生
文字美術類
張秋臺先生為客籍教育家,民國7、80年代,他先後擔任公館鄉南河國小、銅鑼鄉新隆國小校長,都是偏遠小學,當時臺灣本土化思潮漸興,他發現客家文化、母語正在快速流失,反而越偏遠的山村,保存得越好,必須儘快蒐集、挽救。

彭瑞金先生
文字美術類
彭瑞金先生為臺灣首位客家文學評論家,在數十年之教學生涯中,不囿限於學術框架,而是層次分明,有系統的竭盡心力去推動臺灣文學、客家文學以及培育文學種子。

林茂芳先生
公共事務類
林茂芳先生為美濃老新聞人,臺灣平面媒體經營陷入困境,時有所聞,不過,在南臺灣有一份以報導美濃客家小鎮為宗旨的社區報刊-月光山雜誌,26年來順利出刊,從未間斷,且影響力漸增。

羅能平先生
公共事務類
羅能平先生為世界臺灣客家聯合會前會長,長期投入客家公共事務,在推動客家政策、爭取客家人權益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羅能平在鍾肇政成立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後,全力襄助鍾老;1997年巴西、日本、加拿大、南非、美國等地的臺灣客家海外社團,在美國成立「世界臺灣客家聯合會」,他是幕後重要推手。

張永西先生
海外推廣類
張永西先生為臺灣旅居巴西的企業家,向有強烈的客家意識;1996年被推選為「巴西客屬崇正總會」會長後,更殫精竭慮領導客家事務運作與活動推展,領導崇正會回歸僑社主流,重新整理會籍及會員登記,登記的會員超過1,200人,遍及全巴西,成為巴西最大、最有力量的僑社。

葉雲旗先生
海外推廣類
葉雲旗先生為我國留美傑出生物化學學者,葉雲旗在美國積極推展臺灣人民及客家事務,創立臺灣客家協會,介紹客家文化至美國主流社會,讓外人了解我們的文化、民主及人權應足為亞洲國家的典範。

林姿君女士
青年參與類
林姿君女士為客籍女歌手,對於重度弱視的林姿君來說,熱愛唱歌的執著,以及對推動客家音樂和文化的堅持,並不曾因本身的視覺障礙或環境中的阻礙而折損。2006年開始嘗試客家歌曲的創作,為了將客家語言的美展現在歌詞及樂曲上,在創作歌曲內容時,刻意用簡單易懂的詞及易朗朗上口的曲為主,目的不僅是要讓客家族群能接納新的創作風格,更希望其他族群的大眾們也能欣然接受客家歌曲,進而藉由歌曲來學習客家語言。
2007客家貢獻獎
2007客家貢獻獎得獎者輯錄下載(19Mb)
一、終身貢獻獎

鍾肇政先生
鍾肇政先生為著名文學作家,從事客家臺灣文學創作50餘年,並領導臺灣客家運動近20年,1951年發表處女作「婚後」,從此不間斷從事小說創作,完成作品有長篇小說「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曲」、「魯冰花」等,開啟臺灣文學小說之先河。

李能棋先生(李喬)
李能棋先生為臺灣文壇知名作家,一生勤於筆耕,在50年代後期持續寫作,沒有間斷,具有卓越成就。其代表作「寒夜三部曲」,被藝文界譽為臺灣人的「戰爭與和平」,勾勒出臺灣客家移民如寒夜的孤燈掙扎求生及落地生根的心路歷程。
二、傑出成就獎

古國順先生
「假如語言不存在了,這種文化還能繼續生根發展嗎?」語言學者古國順長期致力於客家語的研究與推廣,對客家聲韻、客家詞彙、民俗俚語以及客家歌謠的探討,做了系統性的研究與推廣。

朱真一先生
朱真一博士長年在美國參與各種臺灣客家的活動,募款創辦「北美客家臺灣語言文化基金」,務使臺灣客家意識在海外臺灣人中不被稀釋或邊緣化。他對客家語文有相當深入研究,長期推動「我手寫我口」的客家話文字化運動,要讓客家話變成可說可寫的真正語言。

杜潘芳格女士
杜潘芳格女士為臺灣文壇首位創作客語詩的女詩人,出生於日治時代,被譽為「跨越語言的一代」的作家,她能用純熟的日文、漢文與客家語文從事創作;其作品見證了跨殖民時代的斷裂與無奈,呈現出客家女性敏銳的智慧與觀察。

周惠丹女士
周惠丹女士為客家籍舞蹈家,從事舞蹈創作及教學長達40多年,不僅為臺灣藝術界培養眾多人才,同時也是「客家舞蹈」創始人。周惠丹說,「傳統的客家,只有歌沒有舞」;但是,1979年她首次編排「採茶舞」受到高度肯定後,「客家舞蹈」自此正式登上藝術殿堂。

徐木珍先生
徐木珍先生為新竹縣客家庄的傳奇人物,周歲時因感染麻疹造成雙目失明、右耳失聰,但他天生的音樂天賦卻未被埋沒,7歲時就會唱客家山歌、拉胡琴,13歲時四處賣唱維生,30歲開始灌唱片,現今市面上有100捲以上的錄製唱片,自10至40多歲間在許多山歌比賽中自拉自唱,得獎無數,唱功韻味掌握精巧細膩,唱詞鮮活隨性自如,出神入化。

徐登志女士
曾任教於臺中縣東勢國小的徐登志老師,有著比一般教師們更愛鄉土的熱情,有鑑於臺中東勢大埔客家庄長期面臨傳承危機,徐登志花了相當長的時間,系統性的編纂了大埔客家話的語言教材,範圍包括語音讀本、俗語童謠的蒐集與客語詞典的編輯等。

曾彩金先生
長期從事地方文史工作的曾彩金先生,對南臺灣六堆客家庄的人文風情,做了系統性的研究整理,他所主持的「六堆文化研究學會」,不僅把對耆老們的口述史記錄出版成冊,也以有聲書推廣客家民間文學。

黃永達先生
黃永達先生為國內知名的電機工程專家,曾是名校臺科大的電資學院院長,也同時是在大學院校裡開設客家課程的學術界先驅,證明了專業工作與服務族群可以兼行並顧;他撰述的《台灣客家讀本》與《台灣俚諺語語典》,已成了普及的客家教材。

劉紹爐先生
具國際聲望舞蹈家的劉紹爐先生,創辦「光環舞集舞蹈團」,劉紹爐自承他的創作靈感源自桃竹苗的客家埤塘文化。其從事編舞20餘年間,多次將客家音樂與文學融入舞蹈編作中,2003年編作與客家山歌曲調「平板」同名的大型舞作,2005年發表「滿山趖」,將客家三腳採茶戲等融入舞作中,並結合當代作曲家梁志文、林生祥的客家音樂,跨界結合客家藝術。

鍾鐵民先生
鍾鐵民先生為客家籍的知名作家,他的作品貼近人文,精緻呈現了臺灣農村的風情與轉型,其雋永的筆法與創作深度,多次為他贏得臺灣各大文學獎的肯定;鍾鐵民也是深具批判性的社會運動實踐者,多年來他帶領著客家鄉親力抗美濃水庫的興建,對保存當地客家聚落風貌、凝聚客家意識與挽救黃蝶翠谷自然生態等多方面,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