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簡介
本會在星洲客會總會會長胡文虎先生策動下,於1938年12月30日展開籌備組織工作,以期團結甲洲全體客家人士,在一個組下,發揚我客家傳統之剛強堅毅、團結奮鬥、冒險進取之精神,致力照顧會員的福利,進而效力於社會國家。
本會先賢們同德同心全力以赴,籌備工作期間,既蒙胡文虎總會長登高一呼,竭力督導,復得諸多鄉賢鼎力協助,於1939年7月31日獲得社團註冊官批准註冊而正式成立,推舉劉漢屏為第一屆會長,迄今已有68年歷史。本會 1940年6月1日舉行成立大會,同時舉行第一屆理事就職典禮,有於同一年的8月1日舉行會所落成揭幕典禮,敦請胡文虎總會長蒞臨揭幕。
1941年10月1日,本會增設體育部及國樂部,11月改選第二屆理事長,為尚未就職,日軍於于年初入馬,不二月甲市淪陷,本會會備,即告停頓。
由於日軍先頭部隊進駐本會,肆意揭毀,使本會重要文件蕩然無存。
1945年本會日軍投降後,熱心會務之鄉賢即刻展開復興工作,推舉熊志蒼出任會長。
1947年本會金獵部隊赴星洲表演。
1948年本會國樂不在馬六甲廣播台播唱戲劇,甚獲好評。
鑒於二戰後超齡就學青年及失業貧苦兒童眾多,本會乃於1951年在會所。1967年本會開始設有會員子女獎勵金,惠及會員,迄今已有38年之久。
1998年,本會成立青年團與婦女組,展開廣招團員行動,即有300餘名青年男女申請入會,至2001年,成員總數已超過650名。
本會在馬六甲古務陸145號之會所,土地廣闊,惜未充分利用,而會所建築物樓上又遭白蟻侵蝕,恐成危機,而青年男女團員眾多,活動空間不足,故本會於2001年發動擴建會所,增建大禮堂計畫。
配合2002年慶祝本會成立63周年紀念晚宴,本會順利籌獲修建會所及擴建大禮堂基金,並於同年完成現有會所之擴建工程。
本會現任會長拿督劉柏鑫積極協調甲洲客家社團之聯繫互動工作,以加強彼此間的橫向溝通,並聯辦多項重點活動,如大團拜及客家研究計畫等。
馬來西亞,在漢語中,特別是港澳地區,將馬來西亞簡稱為「大馬」,是東南亞國家之一。馬來西亞聯邦被南中國海分為兩個部分:位於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連接新加坡;東馬來西亞,位於婆羅洲島的北部,南部接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汶萊國則夾於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國協(ASEAN)的創始國之一。
吉隆坡(馬來語、英語:Kuala Lumpur)是馬來西亞(或簡稱為大馬)的首都,兼最大城市。目前,許多聯邦政府機構已遷往布城。在馬來西亞境內,吉隆坡的英文簡稱「KL」亦廣泛應用。
吉隆坡是馬來西亞三個直轄區之一,其地理位置在於雪蘭莪州之中,或馬來西亞半島中央偏西海岸。
吉隆坡曾於1998年舉辦英聯邦運動會,也是第一個舉辦此運動會的亞洲城市。坐落於吉隆坡市中心的國油雙峰塔是吉隆坡的著名地
吉隆坡在1857年建立於鵝麥河(Gombak)與巴生河(Klang)的交匯處。這解釋了吉隆坡的馬來語名 (Kuala Lumpur, 原意為泥濘河口)的由來。當時,雪蘭莪州皇族,拉查阿都拉(Raja Abdullah)把巴生谷開放于采錫礦者,吸引了大量中國礦工來采錫。過後,吉隆坡就從而漸漸地發展起來。當時,統治馬來亞的英國殖民政府也委任了稱為「甲必丹」的華人領袖來掌管當地華人的事物。其中最著名的華人甲必丹為葉亞來。換句話說,吉隆坡是華人礦工發展起來的.吉隆坡在1880年成為雪蘭莪州的首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吉隆坡于1942年1月11日淪陷日軍手中,總共長達44個月之久試。
在1957年,吉隆坡成為剛從英國取得獨立的馬來亞聯邦(Federation of Malaya)的首都。當時,第一任首相東姑·亞都拉曼就在吉隆坡的獨立體育館(Merdeka Stadium)宣讀獨立宣言。1974年,吉隆坡從雪蘭莪割讓出來成為聯邦直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