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簡介
「馬來西亞惠州聯合總會」是馬來西亞各地區20個惠屬鄉團的聯合組織,創立於1956年,至今已有超過一甲子的悠久歷史。
早在十九世紀中葉,惠州先賢大量南移下西洋;一方面由於鄉下內地動亂不安、生活艱難,另一方面殖民地政府歡迎華工開荒墾地。馬來半島在錫礦業旺盛時代,各地礦區都充斥著華工,他們大部分是惠州客籍先民,用汗水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繁榮。為了聯繫同鄉邑人,互通聲氣,於是在各地成立了惠州會館。(或稱鵝城會館、海山公司、惠州公司、海陸會館等別名。)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日軍鐵蹄侵略中國,第二年惠州家鄉淪陷,鄉親遭受戰火洗禮,慘不忍睹。雪隆惠州會館總理黃伯才發起惠僑籌振會,救災救難。印尼棉蘭、新加坡和馬來亞熱愛祖國的惠屬僑胞都熱烈參與,紛紛捐助義款或自願參加救鄉隊伍,回國參與抗戰。救鄉籌賑委員會第三次代表大會上一致通過籌組「惠州聯合會」,以便統一惠僑意志。然而,救護同胞同鄉之心正在發光發熱之際,太平洋戰事爆發,日軍南進,登陸馬來亞。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陷落。日軍統治下的馬來亞,設行大檢証,人人自危,聯合籌組工作被迫停頓。
1956年9月1日重新召開籌委會各單位代表大會,會議一致接納通過章程,宣告成立「泛馬惠州屬團體聯合會」。是日會議由先賢溫虎幹主持,由下午二時開始至七時休會進餐,餐後再由晚上九時討論至午夜十二時始告結束。可見全體代表為團結新、馬五十萬惠州同鄉所做出的犧牲和服務精神,誠足令人敬佩。
本會名稱隨著馬、新政治體制變遷、一改再改,而今修訂章程後,正名為「馬來西亞惠州聯合總會」其以團結會屬同鄉、守望相助,謀求文化、教育、工商業及社會福利之發展,則萬變不離其宗。
本會早期曾有集惠籍同鄉資金籌組「惠群銀行」之議,冀望從金融經濟著手鼓勵及資助同鄉向工商各業發展,一改習以從事工農墾殖之傳統風貌,廣開生活層面。與會者討論熱烈,反映議良好,惟因著手籌組期間,種種難題,營業准證不獲政府頒發,以致胎死腹中,殊為可惜。
進入八十年代,因國家經濟起步,企業組織冒進,合作社集資投入工商業之風,盛極一時。當值總會長拿督葉炳遂號召惠屬同鄉集資認股,籌組「惠聯控股有限公司」。至八三年尾已順利籌措千八百餘萬股金,在商場中展開活動,先後設立惠聯貿易、惠聯信貸、惠聯發展、惠聯金鑽行等,同時訂約重建雪隆惠州會館大廈、添設冷氣商業行人天橋,企業大計欣欣向榮。可惜創業未及數年,國內發生嚴重經濟不景,加上本身經驗不足,管理欠善,導致嚴重虧損,大廈興建工程也被迫停頓,工地底層積水數十尺,引起許多後遺症。
這些棘手問題,卒由繼任董事經理丘偉田工程師,以不屈不撓的毅力領導全體董事,引進聯營合股資金,組成「惠聯光興有限公司」復工重建雪隆惠州會館大廈。惠聯控股的業務,在丘工程師的大刀闊斧重整後,也蒸蒸日上,轉虧為盈。全馬同鄉對雪隆惠州會館大廈的落成和惠聯控股的再振雄風,都感到無限的欣慰和鼓舞。
本會站穩正義立場,號召全惠屬同鄉團結一致為共同事業盡心盡力之餘,亦為同鄉排難解紛爭。當雪隆惠州會館因大廈重建事產生誤會,形成兩派意見鬧得不可開交的緊急關頭時,總會長羅梅生深感義不容辭,假芙蓉豪紳酒店招集調解大會。敦請印尼棉蘭及新加坡鄉賢到會主持調解,由各屬會代表見證,終於使到糾紛雙造達成共識,冰釋前嫌,共同簽屬發表協議書而解除一場法律訴訟紛爭。調解人賴德操代表新加坡惠州會館、林如建代表棉蘭鵝城慈善基金會也即席宣布籌辦第一屆世界惠州同鄉懇親大會將在新加坡舉行。
1996年總會長羅梅生領導各屬會假芙蓉市政廳禮堂舉辦成立40周年紀念盛大宴會,同時發動籌款充作惠州文化活動基金,成績達十餘萬元。同年十月率盛大代表團出席惠州市政府主辦第二屆世界惠州同鄉懇親大會,以總會名義撥款15萬元人民幣贊助大會,以示團結敦睦鄉誼,合謀福利之要義。1999年趁43周年紀念之盛,再由總會長朱福貴醫生領導籌得活動基金近十萬元,大大改善了本總會的經濟狀況。
2001年本會假云頂高原娛樂城主辦第四屆世界惠州懇親大會,敦請前首相敦馬哈迪主持開幕,到會者一千二百餘眾,為歷屆之最,冠蓋雲集,極一時之盛。在互相勉勵、精誠團結、利惠人群的精神感召之下,達致了「加強聯繫、敦睦鄉誼、促進經貿、交流文化」的共識;並發表公報,公諸於世,以利來兹。
兹第九屆世界惠州(府屬)同鄉懇親大會,經已擇定六月間在吉隆坡華總大廈會議廳隆重召開。本會籌委會已展開積極籌備工作。屆時將又是各國鄉親歡聚一堂、共話桑梓的好時光。
本會大學貸學金的設立為栽培同鄉子弟,成人成才;扶掖後進,為社團國家致用。自1976年開始發放以來,受惠之同鄉子弟已超過百位。
本會為地緣性聯誼社團組織。理事會之下,設青年團與婦女部,共同協作。平日,為促進會務之餘,也關注國家政經文教領域之發展,扮演國民關注國事的應有角色。同時結合整體華社互通聲氣,通過提案,向有關當局表達心聲,已達致監督施政的效率。
一、 宗旨:
(一) 加強惠州同鄉的團結力量。
(二) 互相協助以便在福利及各社會領域取得進展。
(三) 維護及促進與其他各族人士之和諧共處。
(四) 鼓勵參與國家經濟之發展,以便與各民族並駕齊驅。
(五) 促進及發展整體的經濟活動,而不包括在國家合作社法令之內者。
(六) 設立獎、貸學基金,以培育會員子女成材。
(七) 在法令之下,進行一般性活動以便達致本會組織的良好意義。
二、 會員人數:25,200人
社團所在地:Kuala lumpur,Malaysia